令人倍感煎熬的冬天,终于要过去了。
冬天,对于老人而言,是一个坎儿;
踏过去了,就能再经历一次春夏秋,再赏一遍四季风光;踏不过去,那就只能将自己永远留在这冬天里。
而对于三晋之地的百姓而言,这个冬天格外难熬,不仅仅是老人,男女老少,都经历了一次兵戈的耕犁,路边那无人收敛的枯骨,才是当下最为常见的风景。
对于燕京的百姓来说,这个冬天,也一样煎熬,但终究,是熬过去了。
燕军的先败后胜,让大家将注意力,又放回到了自己的生活上。
对于他们而言,生活,无非就是柴米油盐酱醋,再上点儿滋味儿的,就加一个“茶”。
所以,朝堂上的风,并不会真正地影响到他们,毕竟越高的地方风才越大。
燕国的朝堂,确实是刮风了,风不大,但也吹倒了一位尚书。
先是有御史闻风奏报,上疏弹劾当朝户部尚书徐广怀,言其家族在老家风评不检。
面对弹劾,徐广怀一开始没怎么当一回事儿,只是上了一份自辩的折子呈交给了燕皇。
其实,按照以往习惯,当有御史弹劾你时,你应该做的标准流程是告病回府,等陛下下旨问询于你,从而再上自辩折子。
这是规则,大家约定俗成的默契。
其实,也就是走一个流程。
但眼下一则是因为和楚国的盟约已经敲定到最后一个环节,徐广怀不想出什么纰漏,所以想着自己继续把关;
二则是燕国的御史和乾国那边的比起来,在战斗力上,明显差了很多,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毕竟,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不是?
不过,徐广怀还是抽空,派人给三石煦县的家人送了一封信,提点他们要注意品行,维护好邻里口碑云云。
这件事,本该就这般过去了,就像是被一只蚊子叮了一口。
但随即,
三石郡煦县县令,去岁新科外放进士赵程明上折弹劾当朝户部尚书徐广怀家人在煦县兼并良田鱼肉乡里,言徐家人在煦县仗着徐广怀的身份,作威作福,当地百姓间传之曰:只把煦县当徐县!
这可是地方父母官的弹劾,性质立马就变了,而且还是你家乡当地的父母官。
尤其是折子里的那句:“只把煦县当徐县!”有着极为恐怖的杀伤力。
徐广怀无法再淡定了,马上告病回府,也不再参加早朝,而是主动上了请罪的折子,等待燕皇派人来让自己自辩。
但事情还没完,
没几天,
三石郡的密谍司抓捕到了一批门阀余孽,经审讯得知,之前一段时间,这一批余孽曾在煦县被收留包庇,收容人,正是徐家大公子,也就是徐广怀的长子。
徐广怀人在燕京做官,二儿子和三儿子都在其跟前,长子则留在老家处理家里宗族和田产事宜。
密谍司那里,证据确凿,无法抵赖。
马踏门阀,这是燕皇的手笔,可以说是,国策。
这件事,无关对错,因为门阀就算有罪,但也不可能每个门阀都欺凌乡里或者是意图不轨,但政治上的事情,向来极少区分对错的。
门阀余孽,要么被发配充军,要么被收做官奴。
可能,在太子继位甚至得等到太孙继位后才有可能去赦免一些门阀余孽,但在此时,就是为门阀余孽说两句好话表达一些同情,都是绝对的政治不正确!
你徐家居然敢收留包庇门阀余孽,到底是何居心?
在听到这一则消息后,徐广怀整个人懵了。
到这个时候了,如果他还不知道自己被人针对了,那就真的是一把年纪活到狗身上去了,也枉费他宦海一生。
但他实在想不明白的是,在这个时间点上,到底是谁在对自己出手,且一出手,这一连串的攻势,从放风到铺垫,再到这一刀,让人根本就无法招架。
他的那个长子是什么品性,他是知道的,什么都好,但就是喜欢附庸风雅,喜好文事,早些年,就喜欢和那些门阀大族弟子一起游乐开诗会。
徐广怀并没有单纯地认为这是来自密谍司的栽赃陷害,因为他那个长子,是真的很可能耐不住以前旧友的哭求,收留他们一二的。
只是,这逆子,这次是真的把自己这个亲爹给坑了!
然而,又没几日,户部下辖七大清吏司之一的三石郡清吏司员外郎呈递折子,里面记录了大皇子东征大军组建开拔时的户部出钱粮册目,册目中其他各地军头都只拨付半饷,而三石邓家则被拨付了八成饷银。
这位员外郎本是没资格递折子的,但燕皇在去年开科举后就下旨,凡进士出身为官者,无论在京或者在外,都可上奏御案。
偏偏这位户部的员外郎,就是去岁的进士出身。
可以说,这算是碾垮徐广怀的最后一根稻草。
其实,按照大燕常理,兵马调派,一般都很难一下子给足全饷,一则地方军头需要各自筹措一些,二来,也是想着等东征大军进入成国后,靠成国去供给。
所以,这才有了东征大军的左路军主帅会伸手向当时的盛乐将军郑凡伸手要钱粮的一幕。
这是潜规则,
大家都心知肚明。
大燕这几年不停地在打仗,国库哪里有那么多的富裕去全额支撑?
但问题偏偏就出在于,凭什么你户部供给钱粮时,别人是五成,而三石邓家这一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