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数了一下,自己有意要办的三名官员升迁,两名基本敲定,一名还有希望,冯紫英也足以自傲了。
如果给自己的时间再长一些,能够挖掘或者笼络更多能为自己所用的官员,那情况会好许多。
尤其是自己几个同学,贺逢圣、吴甡、范景文,进士出身,又是从朝官到地方上,只要三年考核期满,以他们三人的水准加上自己的力荐,升一级是轻而易举之事,如果有较为突出的实绩,或者赶上好的机会,连升两级也不是不可能。
不过东城兵马司的指挥这一职很重要,如果可以的话,冯紫英还是希望能敲定,但张景秋那里还得要下一下功夫。
不需要荃妃去打招呼,而是要让张景秋知晓自己和荃妃有了某种互动联系,张景秋就能闻弦歌而知雅意,办好这桩事儿了。
这一点上倒是可以做一做,冯紫英琢磨着,也许可以让周氏叔侄给张景秋一个暗示和提醒。
从府里出来,冯紫英就直奔衙门。
来接任他府丞的是老乡王洽。
王洽是临沂人,元熙二十七年进士,算是乡人。
之前王洽是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左参议,此番奉调入京担任顺天府丞,也算是高升了。
“涵仲兄,我来晚了。”一进门就看见了一名身材魁伟方面虬髯的男子背负双手站在堂前,冯紫英赶紧见礼。
“呵呵,紫英无须这么客气,愚兄也不是古板之人,你都马上要离京的人,一门三房,是得要好生安顿一番才行,不急,不急。”虬髯汉子乐呵呵地道。
虬髯汉子便是王洽,字涵仲,他进士出身,观政结束之后便去了河南任职。
从知县开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在知县任上干满六年,又在同知任上干满六年,中间还因为有人检举待勘,就是因为性格刚硬方正,得罪了地方士绅,好在都察院查清楚之后,并没有影响到他的仕途。
不过因为久在地方上,所以升迁速度自然没有在京中那么顺畅。
经历了十多年的地方上颠簸,此番终于能进京任职,王洽也是格外兴奋,不过他也知道顺天府这塘水不好趟,绕是他原来胆大刚硬,进京来也谨慎了许多。
对于自己这位前任兼老乡,王洽并不熟悉,因为他一直在河南任职,对京中的情形并不十分了解,而此番能进京,除了座师王永光的力荐外,在参议任上的不俗表现很得韩爌的欣赏,所以也给了大力举荐。
反倒是冯紫英这个实打实的老乡,虽然之前未曾有多少了解,但对王洽却不陌生,因为之前耿如杞就曾经来信和他提起过,介绍了王洽的情况,而且也谈及王洽嫉恶如仇,性子刚硬,而且对刑名这一块事务十分熟悉,很适合接替顺天府丞的位置。
而且耿如杞也给王洽去了信,专门谈了冯紫英的情况,这让王洽对冯紫英也有了更多的认识。
王洽进京当日就来见了冯紫英,两人有这层关系,自然也就熟悉起来了,几日下来,连玩笑话都能说几句了。
“嘿嘿,小弟也想多留几日啊,奈何这时间不等人,一旦朝廷正式下文,小弟就得要离开了,总不能因为家有娇妻,就舍不得离开吧。”和王洽熟悉了,冯紫英说话也就随便了,“可怜我还有一个宠妾身怀六甲,我却要远赴陕西,何其凄凉啊。”
王洽哈哈大笑,“紫英,你这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无数人想坐上你这个位置而不得,你现在却在这里矫情,这京师城里固若金汤,你那宠妾在京中安安稳稳生养,难道还不比你带着去陕西安全?”王洽小这都。
冯紫英微微颌首,“看样子你也对我去陕西有些担心?”
王洽沉吟了一下,摇摇头,“紫英,我不想说那些虚头巴脑的话,陕西局面现在的确很糟糕,你也知道我在河南虽然是参议,但是驻分守兵备道于河南府,驻地就在洛阳,……”
冯紫英眉毛一扬,“阌乡那边情况不好?”
大周沿袭前明,承宣布政使司的参政参议与提刑按察使司的副使佥事都基本上会根据情况和官员资历挂分守道、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