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各位书友长期以来的支持和鼓励,书中难免有些错误和疏漏,很多朋友在书评中指了出来,书签不胜感激。
——————————————————————
元末明初,倭寇时常侵扰中国沿海地区,山东的登、莱二州屡遭其害。从洪武二年(1369)至洪武七年(1374),倭寇先后六次袭掠胶州湾,烧杀抢掠,曾造成一时“舟楫不通”。针对这种外患,明朝初年在沿海地区设立卫、所,以加强沿海防御。洪武二十一年(1388)在即墨县东海边筑城设防建鳌山卫,下辖浮山所(全称:浮山备御千户所)、雄崖所。
在设立浮山等卫所的时候,朱元璋将征伐云南时驻留在云南的三十万大军调回来很大一部分,分拨于山东沿海卫所。浮山所也分到数千军户。这些军户虽大部分原籍并非云南,但长期驻守云南各地,妻室大部为云南土著之女,他们中有也相当一部分子女是在云南出生,随迁到浮山却仍然以云南为原籍,所以他们也把浮山卫周边称之为小云南,以示对云南故地的纪念。
有了浮山所等卫、所作为军事安全屏障,从永乐以后,部分内地居民也放心地迁移来到胶州湾东畔定居。和从云南迁徙过来的军户们一起,陆续建了上青岛村、下青岛村、会前、小泥洼、小湛山、大湛山、田家村、大尧、逍遥、张家庄(后改名为亢家庄)、丁家庄、辛家庄等聚居区。人们在农耕的同时,也把创业的眼光投向大海。
成化三年(1467),在青岛口北岸立建天妃宫(后改称天后宫),每年农历正月在这里祭拜,以求海上打渔商旅平安。万历六年(1578)即墨知县上书朝廷,提出开放海上运输,后获准在县境内开放了青岛口,青岛口海运贸易日趋活跃,通商闽、浙、苏、淮。而青岛口附近的几个村子附近也形成了一个颇为集中的集镇,各地的生意人都愿意来这里批发销售货物。
这浮山千户所原本以防御倭寇袭掠为主,根据卫所的设置原则,千户所由千户率领,辖10个百户所,共1120人,百户所由百户带领,辖2个总旗,共112人;总旗辖5个小旗,共50人;小旗10人。当时军民严格分籍,军户,属卫所的上级都督府管辖,不受地方行政官吏管束,身份和经济地位都与民户不同。但军户固定承担兵役,父死子继,世代为兵,并随军屯戍,住在指定卫所。若军户全家死绝或逃亡,由官府派员到原籍勾补亲族或贴户顶替。
随着近几十年未有战事,卫所军备已经非常懈怠,卫所军官从上到下都在虚报和克扣,大批屯田被将校侵占,军卒生活无着落而出现大批逃亡,卫所制逐渐崩溃,兵力和战力已经大不如前。鳌山卫浮山所也不例外,原有一千多的军户只剩下三百余户。
这其中水军更少,仅有装备四门弗朗机炮的海沧船两艘和装备两门弗朗机炮的苍山船四艘,以及若干小型辅助木船。水军共有六十余人,由一名百户统领,他们平时也是疏于训练,均以出海捕鱼为主。
前些日子,浮山所千户接到鳌山卫转来的兵部公文,将他调往其他地方另有任用,而浮山千户所由朝廷另派一名千户专门管辖。所内现有卫军可以选择留下等待整编,也可以提出分散到周边其他卫所安置,因为以后浮山所将主要发展水军,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以步兵为主。不仅如此,鳌山卫还根据兵部的要求,把大部分的军事物资都抽调一空,只留下了一个空荡荡的军营。由于水军不多,船只也老旧,所以没人打这些战船的主意。
在这些日子里,浮山所内有点官职和关系的人纷纷活动,能调走的就调走,一段时间下来,小旗以上的军官所剩无几,因为他们多多少少的也打听到,这心新来的千户乃是皇上钦点的,他们留在这里肯定不会像以前那么自由的任意虚报人数,中饱私囊,他们也这个混乱的时机把以前虚报瞒报的东西抹平。
卫军们倒是因为家就安在附近而不太愿意搬迁,离开卫所的并不多,他们想法很简单,跟着谁都是一样的混,反正自己是世袭的军户身份,朝廷不能不管他们的死活的。但一时间也是人心惶惶,纷纷打探新来的千户究竟是何方神圣,诺大的军营到处都乱糟糟的,一副破败的景象。
那水军百户罗大海虽也是世袭军户,但他们一家并无上头的关系,这次又听说要卫所要发展水军,觉得自己起...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