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总督左光斗和幕僚徐霞客在治水上首先进行了导黄入海的工程。左光斗给皇帝写了一封奏章说明导黄入海的好处,皇帝给予了大力支持。
徐霞客认为:治水必始自下游,下游疏通则上流自然不会饱涨泛溢。如果不疏通淤塞的下游河道,一旦上流决口全部堵塞,大水全部下注,仍会因下游不通而无处可去、四处溃决、泛滥横流。因此他们把疏通自清江浦以下、历经云梯关、直达海口的下游河段以导黄入海列为大修方案的第一项。
海口,或称河口,是黄、淮二河合流入海之处。由于黄河含沙量大,泥沙受海潮顶托之力,大量淤积在河口,使河口扩展很快,陆地不断向海中延伸,从而使千百年来的海岸线变化很大。
云梯关是黄淮合流入海的河口处。左光斗和徐霞客通过调查得知:这段河道原先河身宽达一二里至四五里的地方现今只宽一二十丈,原来深达三五丈至五六丈的地方现今指深几尺。倘若不将其进行疏通,河水就无法顺畅的入海。
他们还发现:自万历后期以来,海口淤沙已经有十年之久,沙层十分坚硬,单独靠水力来冲刷是不可能的,而且很有可能导致河水不但无法冲刷掉泥沙,反而会冲垮堤岸的不良后果。因此,在这项工程中,他们采用了“疏筑结合”、“寓筑于浚”的方法,在自清江浦到云梯关这段河道上挑挖引河,同时以挖出的土筑成两岸的大堤。
所谓引河,又称引水河,是在河道上开挖的用以引导河水直流刷沙的人工河道。其方法是:在河身两旁离水三丈远的地方,各挖一条面宽八丈、底深两丈、深一丈二尺的引河,与原有河道平行成“川”字形。从引河中挖出的土,就近运到河边,筑成坚实的大堤。
这样,在原先狭窄的河身两旁的旧堤便被夹在引河与原河身之间,等上流决口尽堵、黄淮二水合流下注后,来势凶猛的河流受新筑大堤的束缚,便会顺着预挖的引河流往下游,而河身与引河间的旧堤受到水流自上而下和两侧面的三面夹攻,不久便会尽行刷去,然后旧有的河身与新挖的引河便会连为一体,直到冲刷得与引河差不多深。时日一久必会使河道刷深,河水畅流入海。
此外,自云梯关到海口一百多里长的河道是下游中的最下游,也是左光斗、徐霞客最为重视的地方。这段河道上,除了近海二十里因为时有海潮、泥土泥泞无法施工之外,其余八十多里河身淤积情形与云梯关内几乎一样。但因这儿靠海近,筑的堤只要能够拦水就可以了,不必像关内那样筑得又高又厚。
导黄入海工程从天启二年十一月开始动工。现在宽阔的河床,一眼望去,只见一片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尽是忙忙碌碌紧张工作着的人群。炎炎烈日下,夫役手中被沙土磨得雪亮的工具反射一道道耀眼的银光。夫役们则光着膀子,脖子上搭着的毛巾早已被汗水浸透。负责从河道中往岸边运土的夫役推着吱呀吱呀响的独轮车来来往往,岸上负责夯筑的夫役则几个人一组,一边喊着号子,一边将重重的石硪一下一下地砸到倾倒下的新土上。
监管人员不时地大声吆喝、来往指挥监督。而身为河道最高指挥官——河道总督的左光斗也会带几个随从,不远百里来此视察工程进展情况;作为工程的实际策划者,徐霞客更是时刻关注着工程的进行,他有时指导夫役们如何按要求进行夯筑,有时拿了测量仪器独自下到河滩里探查地势、测量高低,有时则根据新出现的问题及时与左光斗商量对策,随时注意因地制宜地修正原有方案。
任何一个农耕民族的文化,都可以称之为水的文化。
不要以为水利事务纯是工程技术问题,在几乎没有什么事不和政治发生关系的中国,一个负责水利工程官员所遇到的障碍和困难是难以想象的。
权限、经费、劳力以及纠缠不清的人际关系,每一方面都足以让人寝食不安。但那些有事业心、能为民众考虑的官员,会勇于负起责任,冒风险,排阻力,以实现既定的目标。
这段日子可是把左光斗累坏了,他变得又黑又瘦,这些日子看河防,调度河工,和各衙门吏员整日磨嘴皮子打擂台,越发显得干瘪枯黄,熬得发黑的眼圈下皮松弛着,仿佛疲倦得一推倒就再也起不来,斜靠在椅背上一口接一口喝着浓酽的普洱茶。
河道总督的幕僚徐霞客在旁边也是茶水喝个没完,好在徐霞客常年在外旅行,打熬筋骨,他比河道总督要精神很多。
皇帝的拨款一下发,河防工程立刻大动起来。从清江浦以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