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才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所在啊。”
秦王荡说出这番话,并不是说贬斥商君之法,而是在简单的陈述一个事实。
商鞅变法,确有弊端!
其一是重农抑商的政策,其二是“编民为什伍”和“连坐”法。
商鞅奖励耕织的政策固然没错,但他又规定凡从事末业者,全家没入官府,罚为官奴婢。这种重农抑商政策政策以后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金科玉律。
而“编民为什伍”和“连坐”法,则是商鞅为了加强管理和统治广大居民,规定分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什。又规定什、伍之内各家互相纠察,“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这种法令使百姓互相监视、互相告发,从而使秦国的百姓时刻处在互相猜疑的白色恐怖之中。
这是秦王荡所不提倡的!
历史上秦国的大一统,得益于商鞅变法。
然则,成也商君之法,败也商君之法!
商君之法秦人能适应,但是山东列国的百姓如何适应?如何骤然适应?
秦越人垂手道:“王上多虑了。秦有锐士,谁与争锋?秦国多出敢战之士而少有贤能,这是国粹所致,非是一朝一夕所能更改的。”
“秦国没有贤能,但是列国有,王上应当知晓,历代的秦国君王莫不是招募他国的士子入秦辅佐的,如穆公之于百里奚,如孝公之于商鞅,如先王之于张仪,如王上之于甘茂、弥子夏,不外如是也。”
秦王荡意味深长地道:“卢医,寡人若是更易一下商君之法,秦国会如何?”
“王上,臣不懂政事。不过王上若是这么做,恐怕严君他们是万万不会答应的。”
唉!
秦王荡暗叹不已。
他心中亦是很清楚,商君之法在秦国已经深入人心,不是轻易就能改变的,哪怕只是小规模的改革,可能都会招致群臣的强烈反对。
秦王荡下了马车,询问路人这附近的私塾在哪里。随后就带着秦越人以及一众士伍,前往泾阳城郊的一处私塾。
这座私塾十分简陋,有一道破旧不堪的篱笆墙围着,一间土砖砌成的房屋,其余三间都是茅舍,看上去已经几十年未曾翻修过。
进到里面,秦王荡没有听见想象中的,朗朗的读书声,而是静悄悄的,跟没有活人一样。
“有人吗?”秦王荡喊了一声。
这时,自那间土砖屋那里,探出了一个脑袋。
是一名山羊胡须的老者,两鬓斑白,老态龙钟,还拄着一根拐杖,走起路来一颠一颠的,很是吃力。
“你是?”
不等秦王荡回答,身边的宿卫统领任鄙便道:“这是王上!”
“啊?王上!”老者一惊,随即就上前行礼道:“小民参见王上,王上万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