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
薄昭一看软的不行,干脆来硬的,把钟毓给绑了,对其进行恐吓。钟毓作为皇帝钦点的使者,自然不会怕薄昭,两人来回互怼,薄昭一时没压住怒火,一刀把钟毓给捅死了。
钟毓被杀后,汉文帝极其恼怒。身为一国之君,手下的宠臣如何专横都可以,唯独不能凌驾到皇权之上。汉文帝派出的使者就代表汉文帝本人,如今使者被杀,就等于是挑衅自己的皇权。
汉文帝二话不说下诏处死薄昭。这时大臣中有人阻止说:"汉朝向来以孝治天下,今天若诛杀舅爷,陛下就是不孝"。另一派则说:"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若不杀皇舅爷,如何向天下人交代"。
汉文帝内心是倾向诛杀薄昭的,但是又怕自己担上不孝的罪名,就多次派丞相去见薄昭,暗示薄昭自己看着办。薄昭此时也豁出去了,就是不自杀,家门也不出,看你们能把我怎么着。
大臣犯了死罪,皇帝让其自杀是一种恩典,这样可以保留一具全尸,免遭处斩时的羞辱,同时还表明这事不会再继续追究下去,家人也不会受到牵连。不知道薄昭认为自己不该死还是幻想姐姐薄太后会来救他,反正就是不肯自杀。
汉文帝心想,给脸你还不兜着,那就别怪外甥无情了。就派满朝文武披麻戴孝去薄府哭丧,从皇宫大门集合,众人一起哭喊皇舅爷,一直到薄府也不停止。个个坐在院子里、厅堂中,一连哭了好几天。
最后薄昭被折磨得不行,同时也看出外甥是铁了心要跟自己过不去,就在家中自杀而亡。
汉文帝诛杀薄昭,最大的导火线就是使者钟毓被杀事件,汉文帝为了维护法纪,只好诛杀舅舅。
实际上的原因不是如此。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句话不过是封建社会的一句口号,在汉文帝那个时代,人们的意识更多的还是“刑不上大夫”!汉文帝的太子失手打死了吴王的太子,文帝不但没有追究他的过失杀人罪,连他的太子地位都没有触动;淮南王刘长擅自制定王国法令,驱逐朝廷官员私授官爵,文帝让薄昭写信责备他,刘长不但不听劝告,并且还真的造反了。对于这种大逆不道之罪,文帝也没有杀他,只不过是废除了刘长的王号而已。
薄昭是文帝的舅舅,薄太后的亲弟弟,这时候薄太后尚在,文帝怎么就要逼死这个舅舅呢。
现在人的看法是:汉文帝要防止外戚专政。
刘邦死后,他的儿子刘盈当了皇帝。由于刘盈比较柔弱,吕后实际上掌握了权力。刘盈死后,吕后临朝称制,成了实际上的皇帝。她改变了刘邦与大臣们“非刘氏不得为王”的盟约,封诸吕为王。这时候的天下,皇帝由吕太后废立,吕姓王的势头盖过了刘姓王,刘氏天下几乎成了吕氏天下。汉文帝是如何登上皇帝宝座,他自己十分清楚。正因为吕氏外戚势力过大,惠帝一门被屠戮殆尽,自己才有幸当上皇帝,不然轮八圈都不会轮到自己头上。
将这种情况向后推演,如果薄氏成为吕氏,或者薄氏亡了刘氏天下,或者出现另外一个刘姓皇帝,那样就不是他刘恒的子孙了。为了防患于未然,所以借此机会除掉薄昭,不让吕氏的故事重演,
因为汉文帝刚坐上皇位,此前与长安打交道也不多,所以登基以后,许多朝中大臣并不怎么敬畏他。汉文帝为了向朝廷大臣和天下百姓树威,于是杀掉自己的亲舅舅,就是向满朝大臣表明,自己也不是善茬,最好不要有过分的行为。
所以人们常说帝王之家没有骨肉亲情可言。皇家只会为了皇位而相互攻伐苟合,一旦触及到自己的利益,不要说汉文帝诛杀亲舅舅薄昭,李世民诛杀亲兄弟也丝毫没眨眼。
薄昭死了,外甥又活了十三年,姐姐薄太后又活了十五年。奇怪的是,薄太后竟然没有问文帝弟弟是怎么死的!她可能真的以为薄昭是自杀的。等到事情沉寂一段时间,即使老太太知道薄昭是被逼死的,在活着的儿子和死去的弟弟之间,薄太后又能维护谁呢?
wap.
/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