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针引线之人是聚贤庄的氐人申屠昆,幕后之人应该是尚书令。”
苏霖之有条不紊地汇报着,声音虽低却字字清晰。
“暗通虏将,决战之时避战,假北虏之手置萧卿于死地,当真是好算计。
只是可惜了朕的爱卿与京营将士,朕可是会心疼的。
你的判断是对的,谢韬还没有这么大的胆子。
尚书令近日有何异动?”
梁帝无须细想便知,真正的幕后大佬必然是谢宣怀,谢韬还不够分量。
在萧锋所部精锐损失殆尽之后,才具不足的谢韬,无法保证麾下左卫军就一定能安然退回。
若是杨彦超翻脸不认人,来一手黑吃黑,继而动了围歼左卫军的念头。
谢韬是难以应对如此局面的。
届时,他自己能否脱身都是未知之数。
机遇是难得一遇的良机,风险也是同时并存的。
谢韬虽恨透了屡屡阻碍其仕途的萧锋,却肯定没有足够的勇气以身试险。
不是所有人都能迎难而上,勇于也能够驾驭危机的。
若是由他自己来抉择,他一定会选择那种没有风险的稳妥时机。
而这种机会,是根本不存在的。
至少,天上掉馅饼,还不一定砸得到他的头上。
能够说服他行险,并打掉他心中顾虑的人,唯有谢宣怀而已。
除此,即使是他的岳丈、中书令刘广博,也不一定说服得了他。
须知这可是私通敌将,与叛国无异。
若是稍有不慎,一旦被典签府的探子拿住罪证,便是毁家灭族之灾。
事不可为之时,岳丈刘广博能出卖他,族伯谢宣怀却断然不会。
毕竟他们同属谢氏,一损俱损。
而妻族兰陵刘氏,同时也是梁帝的后族,即使东窗事发,也很难波及到的。
“尚书省的朱左丞,奉尚书令之命去了聚贤庄......”
谢氏伯侄,敢于不顾大局而谋一己之私。
背后的原因,必然是对左卫军的全盘掌控。
至少,他们自己是这样认为的。
京营六军乃梁帝之禁脔,其兵权向来非心腹不授。
他授谢韬左卫将军之职,除了安抚太子党外,必然别有深意。
苏霖之对梁帝的从容,感到不可思议的同时,心中也有所领悟。
“明面上,左卫军诸将都被尚书令拉拢了去,实则他们仍是陛下的人吧。”
实际上,确如其想。
左卫军诸将,被拿住的那些贪赃枉法的把柄,不过是他们奉了梁帝之命有意为之的。
不如此,瞒得过并无真才实学的谢韬,又焉能瞒得过老谋深算的谢宣怀呢?
“太子可有参与?”
“太子殿下并不知情。”
梁帝暗自松了一口气。
一国储君若有卖国行径,那不是太荒唐了么。
萧锋是梁帝的人,同时也是他留给后继之君的辅弼重臣。
若是太子连这一点也看不清,那他便不配居于东宫了。
这样糊涂的太子,不用梁帝削其储君之位,他自己便终将跌落。
“说说右卫军和其他方面的情报。”
梁帝淡淡地说。
他手中的御笔并未停墨,行笔仍然法度森严。
《梁书·武帝纪》载曰:
南兖州司马冯国栋,抗令,按兵不动。太祖运筹帷幄于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