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宣怀的顾虑,与曹兴霸是如出一辙的。
所不同的是,曹兴霸可以反戈一击,谢韬却是不能。
一旦惹毛了杨彦超,他将私通之事大白于天下。
届时,梁帝不管信与不信,都是不得不处置的。
皆因通敌之风不可涨,事实的真伪已经不重要了。
何况梁帝本就在提防着他和谢韬呢,断然没有错过如此良机的可能。
是故,谢宣怀于信中反复叮嘱谢韬:
“协守萧锋,勿击杨部!”
同时,他将梁帝率兵十万御驾亲征的消息,通过申屠昆,如实通报了杨彦超。
妙用有二:
其一,明着告诉杨彦超,他们的食言之举实属迫不得己,不要因此而生嫌隙。
同时,他挑明:即使左卫军参战,也是只守不攻,让杨彦超放心。
其二,便是大有深意而不可明言的了。
于北朝而言,梁帝亲征何尝不是一个天赐良机呢?
若能一战将其擒获,群龙无首的南梁千里江山,还不是唾手可得。
只要元沐留下偏师,牵制陆瀚洲所部,令其动弹不得。
自己则亲率主力,挥军东进。
合元、杨两军之力,击败梁帝的可能性极高。
届时,谢宣怀便可拥立太子登基为帝,底定从龙殊勋。
而后再与北朝谈和罢兵,稳定朝局。
至于割地纳贡,谢宣怀并不在意。
只要能保住江南膏腴之地,尽可放弃江北淮南之地。
与北朝划江而治,便是他的底线。
北人不善水战,短期之内也无法凑出足数战舰,江南之地本就鞭长莫及。
不损一兵一卒,便将江北淮南千里沃野纳入版图,谢宣怀不信北朝皇帝不动心。
临出京前,他还做了一些其他准备。
其中,就有怂恿太子发动门人检举政敌。
这里有为太子顺利即位,早作准备的意思。
先行折断,豫章、晋安二王的朝中羽翼。
待梁帝落入虏手,他们还能拿什么来对抗太子登基呢?
此二王尚且只能接受现实,遑论其余诸王。
届时,只须将朝中空出来的位子,尽数安插亲信门人。
再加上原有的朝中势力,便大事可定。
退一步说,即使梁帝没有就擒,也可起到分散他注意力的作用。
使其无暇顾及,谢韬的异常之举。
得信的谢韬,不敢怠慢。
他既兴奋异常又极度紧张,渴望从龙又惧东窗事发,患得患失。
当然,他的心中也有,不能除掉萧锋的惋惜。
最终,他完全按照谢宣怀的指示,传令左卫军诸营疾援萧锋。
左卫诸将的内心,与右卫同袍是一样的。
他们对谢韬明目张胆地避战,早已怨声载道。
不同的是,他们必须无条件、不打折扣地服从其将令,不能擅自与北虏交战。
须知糊弄谢韬容易,而谢宣怀的眼里,却是不容沙子的。
只要稍有异动,谢宣怀必然能有所觉察。
因此,梁帝对左卫诸将的交代,要更严厉。
他对谢宣怀的提防程度,亦远超于曹兴霸。
《梁书·武帝纪》载曰:
右卫将军曹兴霸,率军牵制魏扬威将军杨勇。尚书令谢宣怀图谋不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