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他的主和,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在谢宣怀的心中,统一南北、还都关中,根本无法与重振谢氏相提并论。
而若要重振谢氏,他就必须紧紧的依附于兰陵刘氏。
在政见上,他必须与兰陵刘氏保持一致。
从而借其势力,于南梁朝堂展露头角,谋得高位,以图复兴谢氏。
所以,作为兰陵刘氏代言人的他,自然要走到前台,充当主和派之领袖。
在他看来,若要尽快促成和议,南梁就必须满足北朝之条件,甚至是苛刻的条件。
他甚至不惜谏言梁帝,以割地换和平。
此外,借机除掉范隆之,是他与兰陵刘氏的共同诉求。
打击主战派,必使他于主和派中人望倍增。
再加上兰陵刘氏的鼎力相助,他位极人臣的愿望,有望提前实现。
其实,他觊觎范隆之的尚书令之位,久矣。
一旦登上南梁首臣之位,复兴谢氏的日子也就近了。
欲除范隆之,摆在他面前的最大阻力,便是梁帝对范隆之的信任与支持。
为达目的,他必须割断这对翁婿君臣之间的信任纽带,否则一切免谈。
而能令梁帝动摇信任的事由,并不多。
其中,希望最大的,便是诬陷范隆之谋反。
谋反绝对是梁帝的逆鳞,或者说,任何皇帝必除谋反者。
一旦疑心产生,是否诬陷便不再重要了。
前提是,他须拿出足以令梁帝疑心的证据。
相对的,困扰于他的最大问题是:
范隆之根本就没有反心,毫无迹象可寻。
相反,他一心为国,甚至不惜牺牲本族利益,可谓简在帝心。
当此之时,谢宣怀正苦于无计可施。
一个范氏族人,意外来访,并透露惊天之秘。
“贤妃范瑛乃前朝末帝之妹,这是证明她身份的玉牒。”
“范兄之情,本官日后必报!”
谢宣怀看过玉牒,忙兴奋许酬。
有此玉牒在手,他坚信范隆之父女必难逃一死。
此刻的梁帝,为了表明自己支持主战的决心,正欲册封心爱的贤妃范瑛为后,以正朝野视听。
封后大典,如期而至。
文德殿内,梁帝服衮冕,端坐龙椅,满面欢喜。
殿下百官,皆着礼服,神情或欢喜,或耐人寻味,惟独谢宣怀缺席。
尚书令范隆之,居百官之首,他为女儿封后而喜。
凤冠霞披的范瑛,身姿端庄,正于殿下恭听封后诏书。
“朕惟德协黄裳,王化必原于宫壶。芳流彤史,母仪用式于家邦。秉令范以承庥,锡鸿名而正位。
咨尔贤妃范氏,乃尚书令范隆之之女也,系出高闳,祥钟戚里,矢勤俭于兰掖,展诚孝于椒闱。
......兹仰遵慈谕,命以册宝,立尔为皇后。”
“且慢!”
谢宣怀入殿,公然喝止。
闻言,百官变色,范隆之父女皆有怒容。
梁帝大发雷霆,直接怒斥:
“来人!将其押赴诏狱,容后议罪!”
“陛下容禀,贤妃实乃前朝末帝之妹,与其养父范隆之妄图复国!”
谢宣怀面不改色,当庭诬告。
《梁书·武帝纪》载曰:
太祖建元十年,太后范瑛封后大典,时任兵部尚书谢宣怀揭其身份,诬告其与养父时任尚书令范公隆之,妄图复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