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化。而他们就必须学习的比中原人更像中原人,只有这样才不露出破绽,被中原人鄙夷。这样的结果,我不认为有什么奇怪的。”
李疵接口道:“不但如此,为了推广儒学,让中山更加中原化,中山王亲自巡走穷乡僻壤,乃至洞穴野庄,寻访贤士鸿儒,并许他们高官厚禄,请他们出山。当时,中山王先后延请三千贤士做官,与七十大儒请教。四位国师更被授予高贵公卿,一时间,中山文风大盛。而那些粗鄙的武将被排挤,贵儒学贱壮士之风盛行。”
乐毅拍手,“如此,中山可伐。”
廖冲看了眼这个新贵封君,微笑道:“凡是儒者,都可高官厚禄,将士们认为,自己拼死拼活立战功,而不如学几个字更有前途。武将们辛辛苦苦的厮杀,不如懂得几句论语的人更被国王重视。所以,现在,中山的武士都经商或者入学啦。凡是中山的武将,都认为拼死厮杀,不如高坐侃侃而谈,于是都拜在四位国师门下,每日博带高冠,成为国师弟子而获得高官厚禄啦。现在的中山,已经成为中原文化的中心啦。”
肥义拍手:“中山,已经没有敢战死战的勇士啦,可伐。”
但赵雍却担忧:“不过堕落三年,文没有彻底的掣肘武将,武将还有勇猛遗风,讨伐他,还为时太早啊。”
然后沮丧道:“要按李大夫这么说,中山王,这是礼贤下士呀!这么贤能的人,怎么攻打?没道理呀!”
肥义站起来笑道:“中山可灭了,究其原因,就是一个度字。”然后站起来侃侃而谈:
看着还迷茫懵懂道赵雍和百官,肥义当仁不让的解释道:“中山王如果过于抬举士人,那老百姓一看,哦!国君这么重视这些儒生,好!跟着学,这样老百姓就不会安于本分;同样道理,如果一个国君,去拜见那些所谓的贤者,太多太滥的话,那就会导致农夫懒惰,士兵怯懦。像这样的国家,它不灭亡,谁灭亡?”
赵兴解释:“其实,儒学是个好学派,但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度的问题。无论什么年代,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尽量把握好这个“度”。说白了,就是凡事我们都不应该太过。太过了,就会过犹不及,就会适得其反。这是什么呀?这就是同样是儒学中的核心之一“中庸”。一条我们屡试不爽的道理。
你像中山国,本来他们崇尚儒学,尊敬士人,访问贤者,这些都是好事情。可是由于中山王做得太过分了,那士人或者贤者就会因此声名显赫,甚至会不劳而获。这样一来,老百姓会怎么看?老百姓自然就会效仿。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也就是李大夫所说的,民不务本。大家都想着去做士人,做贤者,去赚取荣华富贵了,那谁还肯塌下心来去务农、去经商?而一旦社会浮躁气息浓重,就势必会影响到军队,战士们就不肯再安安稳稳当兵,那么这个军队的战斗力肯定就弱,这样的国家又怎么可能不灭亡呢?所以这就跟:楚王好细腰,宫人多饿死。是一个道理。只不过,中山国不是饿死的,而是因为中山国国君,做事情太过,没有遵循中庸之道,而自取灭亡的。这就是所谓的“中山亡于崇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