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封侯
朝廷的使者,又来了。
而且这次的使者,在路上肯定已经知道了李辅国的遭遇,所以他格外谦逊,宁可不说话装出一副憨厚的样子,也不会随意开口得罪颜季明。
颜季明这次也没故意得罪,知道使者来了,便也出门迎接。
使者有两人。
“谏议大夫高适,拜见节度!”
“下官韩翃,拜见节度!”
高适是个中年人,鬓角微白,面相英武。
而韩翃则是比他年轻许多,面容俊朗。
颜季明眼神闪动,脑子里迅速闪过这两人的信息。
这两人,他都认识。
高适就不用说了,他在后世,往往以唐诗传名,是个写边塞诗的大诗人。
事实上,在有唐一代的诸多诗坛大家中,他或许是最有武功的一位。
举个例子。
后来的永王李璘叛乱,就是他率军平定的。
而韩翃,则是后来的大历十才子之一,本身才华也是有的,但他本身在历史上最为出名的故事,是他与柳氏的爱情。
即《章台柳》、《杨柳枝》的背后故事。
这两人,倒是比之前的那个老太监要好太多。
颜季明还了一礼,笑问道:
“前次使者刚走,请问二位,这次来宣的,又是什么旨意?”
高适仿佛早就知道颜季明会这么问,而旁边的韩翃,却是被颜季明这种轻慢的口气有些吓愣住了。
“您得...”
高适抬手,止住韩翃的话头,笑着道:
“请颜节度放心,这次是好事。眼下时局危急,咱们,也就不拘泥那些俗礼了。”
这话,却是明示颜季明可以直接站着听旨领旨了。
但,
时局危急?
颜季明眼神微动。
没有跪拜,没有焚香。
“陛下有旨,欣闻魏博节度使近日挥军南下,夺回东都,朕闻有功之士......
故,
加封其...魏侯!”
魏侯,
其实里面还有个县字。
而随着最后一句话的传出,周围人的眼神变得极为惊愕以及艳羡。
十七岁的一镇节度。
十七岁...封侯!
但高适却立刻注意到,颜季明的脸色,缓缓阴沉了下去。
“节度,还请领旨。”
韩翃则是道。
颜季明却侧过头,缓缓道:
“本节度率八千河北子弟南下,一路浴血奋战。至洛阳时,军中所剩将士不过才三千出头,而能活着跟随我回河北的士卒,也就两千多人。
朝廷只给我一个人封侯,只怕...会寒了河北将士的心啊。”
高适不由眯起眼睛,打量着颜季明的神情。
这话却是更有意思了。
究竟是因为,只给你一个人加官进爵使他们寒心,还是...只给你加了一个侯爵,他们会觉得寒心?
侯爵之上,只有王爵了。
王爵...
高适深吸一口气,道:
“之后的事情,都可以商量着来。
请魏侯,
先接旨吧。”
他主动将诏书递出一点,等着颜季明接过去,但后者依然垂着手,根本没有伸手过来的意思。
这样跋扈的行为放在以前,就算天子没发怒,底下大臣们也早就跳出来,把颜季明这种奸贼给骂的狗血喷头了。
但还是那句话,
大人,时代变了。
“哦对了,下官其实还想起来一件事,是临行前陛下给下官的嘱咐。”
高适挤出一丝笑容,道:
“陛下知道您平日里诸多不易,乃至于筹措钱粮、安抚百姓这些事,其实也都需要您亲力亲为,所以,陛下决定,此后河北的事,大都可由您来决定。”
河北的事,现在就已经都由我来决定了。
颜季明心里摇头,但知道这时候不适合直接拒接旨意,便伸手接过诏书,笑道:
“臣,谢陛下隆恩。”
城中驿馆。
侍女们早就在房间里忙碌起来,帮助朝廷使者打扫房间。
高适和韩翃两人虽然一身疲惫,但还是坐下,仔细研究着白日里的事。
韩翃有些忧愁道:
“在来的路上就听说魏侯为人年轻气盛,桀骜不驯,没想到却是跋扈到了这种地步。”
“白日里看他的神情,我料他很有可能会拒接旨意,但没想到,他竟然接下了。”
高适拿起旁边的茶杯喝了一口,忽然呛了一下。
“这是什么茶,怎的如此味淡!”
韩翃瞥了一眼,道:
“这不是那魏侯平日里最喜欢的清茶么。”
清茶,就是只有茶叶煮出的茶水除此之外什么都不加。
高适喝不惯,韩翃试了一口,却感觉越喝越有味道。
“哼,这颜季明连喝茶时都如此寡淡节俭,其必然所图甚大。”
韩翃虽然年轻,但也知道“喝清茶”不足以被用来定罪,只好摇摇头。
“您为何对他自称旧职呢,要是他知道您的身份,必然也会收敛许多。”
高适今年已经五十三岁,其实他在临行前就已经并非谏议大夫。
而是...
淮南节度使。
淮南道,在如今的永王李璘治下。
显然,李亨那边不仅是在想尽办法对付眼前的叛军,而且他对远在江南的永王也已经起了浓浓的忌惮之意。
“我只是想看看他的真正反应罢了。”
高适淡淡道:
“而且明日还得跟他谈其他事情,到时候再说明白,也来得及。”
看着高适胸有成竹的样子,韩翃才略微放下心来。
两人又聊了片刻,房门忽然被人敲响,侍女的声音在外面响起,道:
“有两位客人登门,说是高大夫旧友,意欲拜访。”
“我的旧友?”
高适微微皱眉,看向韩翃,后者会意,道:
“下官因为路程疲惫,不得已得先去歇息了,还请节度恕罪。”
“去吧,明日我再与你细谈。”
高适点点头,目送韩翃离开,随即让侍女将求见的两人请进来。
两名客人,一个穿着白衣白衫,人虽中年,却依旧带着股放荡劲儿。
另一个,相貌如枯木老松。世态炎凉在他脸上留下了数不清的痕迹,因此他虽然比白衣者还要年轻些,但看上去却更为衰老。
高适早已不是多年前那个恣意放纵的年轻人,他已经为官多年,此中更是时常在领军大将手下担任幕僚或者副手,早已养出了一身气势。
但当他看到两人的时候,因为吃惊而猛地站起,早已忘了仪态。
他仿佛看到过往的岁月,又在眼前缓缓飘过。
“仲武,许久不见了。”
杜甫凝视着高适,他的眼眶渐渐红了。
高适早年,曾与李白、杜甫等人交游,但眼下,大家都早就不复少年,且已经多年未见。
李白也没客气,自顾自找地方先坐下,笑着看向两人。
“你们,却为何在这?”
高适压下心里的激动,缓缓问道。
“这事嘛,得从长安那边开始说......”
李白接过话头,随口又问道:
“对了,你这有酒么?”
“额,吩咐外面的下人,让他们拿来就...”
“快去吩咐。”
李白不耐烦地催促道。
“好,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