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后世的上清派把魏华存推上了第一代真人,也就是开派的始祖的位置,但真正让上清派发展起来的,是魏华存一脉的弟子们,主要有杨羲、许谧和许翙,以及后面要介绍的陆修静、孙游岳和陶弘景等人。
许谧(305-367年)是上清派的第三代宗师,和葛洪是老乡,句容人,出身士族家庭,做过很多年公务员,应该算是个高富帅,后来归隐茅山,成为受人尊敬的上清真人。他的哥哥许迈是天师道祭酒李东的弟子,也是得道之人,所以许家是信奉天师道的世家,这也从侧面说明天师道侧重于走的上层路线的改变。
总之许谧也是位天师道的忠实粉丝,也算位高权重,家里也不差钱,所以在首都建业(南京)有房子,在老家茅山不仅有房子还有别墅。从小受家族影响,对修仙那是相当的有兴趣,最喜欢做的就是在家里开坛做法,还自封为坛主,对于同道中人自然就极为热情。杨羲是上清派的二代宗师,是来参加许谧组织的各种活动中最积极的一个。
杨羲是魏华存儿子刘璞的弟子,上清派没有把刘璞列为二代宗师,原因不详,估计是在上清派发展中没有什么贡献吧。杨羲的记载不多,其人多才多艺,流传下来很多不错的诗歌,从小又有些特异功能,所以在道教上成就很大。据道教的典籍记载,杨羲老家好像是吴郡的,这个实在是不好考证,后来搬到了句容,离杨谧住得近了,就有了和杨谧交往的条件。
许谧对杨羲的文采和道法极为佩服,二人相交密切,后来干脆就把他推荐给了短寿的会稽王司马元显。
在多年的交往过程中,许谧和杨羲二人相互印证,写了很多经书。为了有说服力,二人商量了一下,选择了一种技术性比较强、可信性比较高的形式,就是扶乩来给这些经书进行包装。当然干活的主要是杨羲,许谧是领导,因为人家有钱有势嘛,当然要负责策划和指挥。
通过扶乩,“通灵接真”,说“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南岳魏夫人”显神,传给他们《上清真经》三十一卷,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真经是一本接一本出世,最终形成了被上清派奉为诸经之首的《上清大洞真经》,又叫《三十九章经》或《大洞真经》《洞经》,当然这部经书也挂在了魏华存的名下了。
《上清大洞真经》正式出版,实际上是受葛洪的神仙理论的影响,也是为了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的必然结果,它标志着以符箓为主的天师道进一步与丹鼎派融合,开始向着炼养方向转变。从此,那种再利用廉价的、技术含量低的符水去笼络底层的民众,利用宗教手段来煽动起义的模式越来越没市场了,大家都开始研究层次、品味更高的养生、长生了,这才是成功人士们喜欢的,至于底层的百姓,会更加敬畏有地位的道长的。
实际上,早在杨羲到来之前,许谧就已经在伙同他人炮制道书了,这个合伙人叫华侨,当然不是我们现在说的那种归国华侨。华侨这人挺神秘的,可能类似于现在那些巫婆、神汉之类的,有些通灵能力或特异功能,也不好考证来历,大家就一听吧。他是来找许谧学道的,两人就通过华侨的通神的能力,用神降方式编了不少上清经书,但是华侨由于泄露天机受罚,二人合作就改为扶乩方式请神传经了。杨羲来了以后,主要工作自然就交给杨羲做了,最后都由杨羲用一手漂亮的隶书记录下来。
继杨、许二位造经大师之后,上清派的另一位道士王灵期又对上清经书进行了增修,大约有五十多篇。王灵期的资料很难考证,但这位仁兄肯定是位文科高才生,最擅长的就是把枯燥无味的文章改得花团锦簇,华美异常。他先从许翙的儿子许黄民那里求得上清经文,然后加以润色修改,正是由于他的出色的文采,这些润色后的经书大受追捧,流传更盛,对于上清派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