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我们在前面已经反复说过好多次了,自从黄巾起义开始,利用宗教组织的起义一直就没有断过,此后的孙恩起义再加上帛家道、李家道等这些民间巫觋搞得乌烟瘴气,给统治阶级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阴影,总感觉这些神神秘秘的家伙不一定哪天又要闹出点什么动静来,总之就是让人不放心。但他们也没办法,自从三国以来,政局就一直动荡不安,所以这些皇帝、高官、士族老爷们相互争权夺位,动不动就杀得血流成河的,哪里有精力专门管这些事啊,不过这个隐患却一直记在他们心里的。
道教自身呢,只能说让有志之士扼腕,一点也不争气啊!到南朝时,规模最大的五斗米道的组织机构已经松散崩坏,涣散杂乱,教法纲颓,戒律废弛,不顺教令,轻道贱法……,感觉就没有一点正能量了。
自己不争气还不算,雪上加霜的是来自佛教的压力越来越大,把道教压迫得更节节败退,手忙脚乱的,上一章已经说过这个问题,就不再重复了。
所以,和寇谦之整顿北方道教时情况差不多,南方的道教同样是到了不整顿不行的地步了。陆修静在《陆先生道门科略》中就表达了对当时道教界现状的忧虑,以及他试图整顿道教的意图。个人感觉,北方的寇谦之成功完成道教改革并成为国师的消息也许是给了陆修静直面这种糟糕现状的勇气,也许还有一种担忧道教被统治者清洗,甚至被斩草除根的深深地忧虑,要知道,北方可是刚刚发生过灭佛事件啊,那可是真正的血淋淋的现实啊。
于是,当积累了足够高的声望,确立了自己在南方道教界的领袖地位以后,通过整理道教经书,制定科仪规范,陆修静开始了对南方道教的改革,并且提出“佐国扶民”、“意在王者尊奉”等口号作为总的行动纲领。
这次改革非常全面、彻底,涉及到机构、管理、人事、奖惩、仪轨、斋戒、威仪……,总体上就是对内苦练内功,对外树立形象,从里到外打造出一个全新的、没有低级趣味的、高尚的、形象好的崭新的道教。
总体看,主要的改革包括下面几大方面:
一、加强人口普查,规范户籍管理。
无论你要推行什么,还是要教化什么,归根到底还是落实到人上面,如果连下面的人有多少,他们都在干什么,都在想什么都不知道,那一切都如水中月、镜中花,用现在的话说,没有深入到基层中去,浮在水面上,是典型的官僚作风。所以,陆修静这一步改革就可以精确得掌握整个南朝,也就是自己手下究竟有多少道民、道士。
首先是严格执行录籍制度,就是人口登记制度。和早期的天师道相仿,虽然并不要求所有道民必须出家成为道士,但是必须要编户入籍。这种做法和我们现行的户籍制度相似,户籍是以户为单位,全家老少都要登记入册,这个册叫命籍,但每户手里没有户口本,统一由各治道官专门管理。负责人口普查、登记和管理工作的就是原来天师道治下面的道官,由职业道士担任,叫守宅官。
人口普查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道民自己上报人口,二是守宅官定期下基层检查。道民在参加每年的三会日活动时,都要向道官汇报家里人员变更情况,比如婚丧嫁娶,生了孩子,死了老人,嫁了女儿还是娶了老婆诸如此类吧,反正是只要家里人口发生了变化,都要在三会日时及时上报。守宅官除了管理好命籍外,还要定期下去检查,这样就防止有道民虚报、假报。
通过这样的命籍管理制度,就可以相对精准得掌握治下的人口数目及人口变化情况,实际意义基本上相当于现在的人口普查,这对统治阶级来说明显是有利于加强人口管理。
二、健全三会日活动,上一卷讲张道陵时解释过这个三会日,就是沿袭至今的的一年三次聚会,也是中国道教重要的仪典节日。
除三会制度外,陆修静还增加、改革了五腊制度、五感制度等。比如道民在参加三会、五腊日时,不允许嬉皮笑脸,聊天打闹,一定要严肃,对神灵要表示出足够的敬畏。五感就是要对父母、大圣真人、师长等表示出感恩的心,这里当然差不多就是引入了封建儒教的忠孝伦理思想。
通过这些改革,教内组织更加规范,教民能做到令行禁止,组织纪律远超普通百姓,而且统治阶级也能看到道士们遵守儒教纲常伦理,有这样一群有知识、有品味、守规律、懂礼仪的道士,社会哪会不安定,哪里还会有起义暴动!
三、规范奖励、升迁机制。“授箓署职,奖进忠良”,确立了一套功德体制,每个道官的平时表现都要按照类似现代的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考核,授箓时严格按照每个人所取得的功德升迁。如果有道民或道官论功应该升迁时,还要认真学习一遍有关的科条禁令,详细地考校功过后,再把结果向天曹汇报,这样才能保佑道民全家平安无灾。
陆修静对内部的官阶系统及箓级划分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体上来说,就是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在道教内部的投影,这样就健全了天师道内部的组织机构,把封建等级制度宗教化,根本目的还是有利于加强统治管理。
作为道教的最高领袖,不可能事必躬亲,也不可能一个人就能管理起庞大的道教组织,需要一个如臂使指的机构帮他管理,所以这方面的改革实际上也极为细致。
四、斋仪...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