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谌羽化之后,楼观道派凭借他传下的《日月黄华上经》《水石丹法》和《楼观先生本起内传》三部经书,名声大噪,吸引了全国各地众多道教高人前来学习、交流、进修、研讨,也带去了当地的经济的繁荣,楼观逐渐发展成为当时道教重镇,同时也开创了道教的宫观制的先河。
再多说几句,学者们对楼观道派早期的这些经籍进行考证后发现,有五斗米道的,也有上清派的,经籍出现的时间好像也有问题,总之就是有些本该后世才出现的经书,楼观道士们就先提前学习了。这一点还是要提前和众位道友交代清楚了,好在后面楼观道士们有一段时间的闭关潜修,弥补了着作方面的漏洞,前期这些经籍是否真的存在也就没什么影响了。
这里再简单解释一下什么是宫观制。此前的道教教团组织有过太平道的三十六方,五斗米道的二十四治,还有很多以家族、宗族、村落、师徒等形式的小教团。东晋以后,道士们看到佛教在各地大修寺庙,一群人聚集生活在一起,不仅方便相互学习交流,而且有点什么事呼朋唤友也方便,嗯,好像很有前途的样子。于是,受寺庙这种形式的启发,道教也开始借鉴这种组织形式,比如前面提到的北魏太武帝就给寇谦之在平城外建了个道场,实际上也是宫观的一种雏形了。
为什么说楼观道是真正成熟的宫观模式呢?它主要具备了下面两大特点:第一,必须有养活自己的能力,不能全靠吃救济金、去要饭求施舍。而在封建社会,土地无疑是生存的根本,当然适当的商业行为也能有一定的收入。楼观道派有政府给的免税土地,也有政府补贴和社会捐赠,道士们有空了还可以出去走穴,给人算命、驱鬼、办法会赚些出场费,所以吃喝还是不愁的。第二,有固定的生活和活动场所,这样什么戒律啊、制度啊之类的就有了制定和推行的条件,能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管理体系。当然,大家都以宫观为中心生活和活动了,也有利于统治阶级控制和管理,可谓你好我好大家好,政府喜欢这种形式的宗教存在,道教也喜欢这种易于管理的形式。比如后秦姚兴就设立了僧主管理僧人,北魏设立昭玄寺管理佛道事务,北齐同样沿用了昭玄寺这个机构,西魏则另设了司玄管理道教,北周同样沿用了司玄。
在梁谌死后的百年内,楼观道派并没有没落下去,此后又有三位道士王嘉、孙彻和马俭,凭借声望和与皇室的亲密无间的联系,使楼观道派一直保持着道教重镇的地位。
王嘉是梁谌的弟子,有大炼师之称,生卒年不详,不过他的事迹在道教典籍和史书中记载不少,民间也有不少关于他的传说。
《晋书》中记载王嘉是位很丑的名士,外貌、言行都拿不上台面,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嗯,是很有内涵,善于预测,图谶技术高超。王嘉早年隐居东阳谷时,就有好几百死忠粉跟着他学道。后来,他一个人跑到终南山隐居,结果又被弟子们找到了,于是这几百人又跟着来了。西晋灭亡后,无论是苻坚还是姚苌,都极重视王嘉,军国大事也常向他求教,这位道长也会很含蕴地用些机锋或预测术应付自如,不过最终却被姚苌杀了。
史书在描写这段历史时,还记载了王嘉与僧人道安之间的第一次交往,这也是楼观道与佛教发生关系的第一次正式记载,嗯,有点歧异,是发生接触关系,算了,明白就好。之所以提一下这件事,因为后面还有一位参与夷夏之争中的北周道安和尚,这里所说的道安可以说是佛教在中国传播贡献最大的一位了,不要产生误会。
继王嘉以后,就是他的弟子孙彻,后人又叫他小炼师,是位喜欢清静的人,整天就是在楼观里面静修。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