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活,刺刀出来了,那就肯定要见红了。
佛教反击最强烈的就是南朝玄光和尚的《辩惑论》和甄鸾的《笑道论》,这些攻击也直指道教的缺陷,从道教的长生信仰、炼养、科仪、组织、经书、常被农民起义利用等多角度、全方位地加以抨击,比如说道教有“五逆六极”的罪恶,时刻不忘记提醒统治阶级道教的黑历史。
此时的佛教界的大和尚们甚至不承认道教的合法存在性,说除了我们佛教,华夏大地上只有一个儒家,这是我们佛教界承认的,至于你们所谓的道教,只不过是儒家的一个分支罢了。
当然了,佛道之争是一个长期的话题,还会继续下去,更深层次的问题我们就不展开了。两次夷夏之辨,二教相争,最终结局反而是促进了各自的发展和完善,人家说你有什么毛病,如果是事实,不是你一口否认就能行的,大家还都是有身份的人,基本的面皮还是不能丢,不能耍无赖那一套,所以嘴上不承认,私下里还是得想办法补救吧。比如前文提到的寇谦之和陆修静,就是在道教的义理不完善、经书数量、质量比不上佛教这方面感到压力,想办法完善,直到三洞经书的目录和体系出来以后,道教在经籍方面才勉强能够和佛经相抗衡了。
过去也好,未来也好,历史上佛道双修的,儒释道三修的道士不在少数,别人的好的东西学过来就是自己的,弥补了自己的缺陷或不足,这是自己的进步,没必要不承认别人的长处。
北周武帝时,为了儒、释、道的问题没少开会,会上你来我往,拍桌子、扔靴子吵得也可以了。皇帝呢,支持儒学自然是没有疑问了,因为还要靠大儒们帮道统治国家和汉民嘛,少数民族嘛,知道自己治国是不如儒家的。至于佛、道,终归还是要看有没有用处,这才是决定位次甚至是否消灭的根本。前面提到过,甄鸾给皇帝写了篇《笑道论》,道安和尚也写过《二教论》,此时就不是含蕴地说你不如我好了,而是直接攻击道教种种不是,希望通过说服上层来打击道教。
面对佛道这种长期的争论不休,547年五月,北周武帝干脆下令同时废除佛、道二教,这下也就不用再听你们吵架了。但是呢,由于王延和严达等楼观道士和皇帝间的亲密关系,所以对道教的处理就成了“自五岳观庙外悉废之”。这就有点耐人寻味的意思了,更有意思的是,不到一个月北周武帝又敕建了着名的通道观,让田谷十老搬进新居,开始编校道经,对道教偏袒得都不加掩饰了。因此,我们说梁谌的《西升经》打开了佛道之争的潘多拉魔盒(学者们多数还是认为《西升经》出自梁谌),之后,“田谷十老”中的严达、王延二位更是积极投身到了这个伟大的斗争之中。特别是王延,是佛道之争的主力军,并且凭借着自己深受北周武帝的尊重,在他的灭佛活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了,对道教偏袒得也不能太过分,当时在通道观中,入住的实际上并不止田谷十老这些道士,实际上还有很多佛教和儒家人士,皇帝的意思还是希望别一下子把佛、道全打死了,但你们这样争来打去的又太烦人,现在大家住在一起,看看有没有可能统一战线,“谋大道之归一,息争端之迭起”,大道归一嘛,就不能你好我好大家好?
先不论这三教人士天天在一个院里是互相看着不顺眼,还是相互虚心探讨对方的学问,总之,皇帝给提供了一个有可能让三教相互了解、学习的平台,就算是对大局无益,也许个别人之间还能擦出火花来呢。
不可否认的是,楼观道派还是主人,在北方的地位已经非常稳固了。经过了佛道之争,楼观道派进一步确定了西北道教中心的地位,也由此,楼观道派不可避免地把老子西升化胡之说作为了基本教义之一。随着历代掌教、高道们的努力,经过长期参与佛道之争的进步,楼观道派形最终成了自己鲜明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政治思想。
最后,简单归纳一下,作为楼观道派和佛道之争的一个阶段性的总结:
一是对宇宙的本原的认识,《西升经》中反复说虚无是万物根本,是自然和道的根本,这与《道德经》的无是自然,是道的思想是一致的,二者都是以无为贵,以无为宇宙本原,无、自然和道又是三位一体的,这可以说是经过和佛道的辩论后,对老子的思想的提升。
二是在人生观方面,对人生的态度、生死、形神等方面的论述进一步完善和丰富,《西升经》中提出了“神生形,形生神”,“形神合同”等观点,当然了,这也是当时社会上的热点话题。
三是在政治思想方面,完全地继承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总之,《西升经》从宗教的角度来解释了老子的道,差不多是道教史上最早的在义理上有所突破的经书。
最终,夷夏之争是一个双赢的结局,双方都认识到了自己的短板,私下里高僧高道相互成为挚交好友的不在少数,相互学习嘛。当然,夷夏之争并没有结束,期待后面再相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