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宝历二年十二月一日来到长安,见到了敬宗皇帝。
由于是带着情绪来的,二人的见面肯定不会太愉快。当皇帝问到了想成仙的事,刘玄靖心里翻了个老大的白眼:“您想多了,您是皇帝,应该清心寡欲,多想想怎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求仙这事太复杂,不符合您的身份。”
要知道当时的敬宗皇帝才刚满十八周岁,您想想现在十八岁的高中生是什么样的?这位敬宗也正是喜欢通宵玩游戏、泡吧、骑马、打球的年纪,你这么说他还能高兴?于是“上不悦而难作”,第一回合——不欢而散。
还没等下一回合开始呢,七天后,宦官刘克明等人把小皇帝杀了,然后文宗登基,对牵涉到谋杀案的人,也包括那些僧道都处理了,这就是上面提到的把赵归真他们发配岭南那件事。
刘玄靖这个才来了一个礼拜的倒霉道士,却因为没给敬宗好脸色,主要是来的时间太短,反而因祸得福没被牵连进去,如愿被打发回南岳了。
直到武宗相诏,刘玄靖才结束了十几年的南岳隐修来到京城,此时他在道教界的声望和地位已经极高,隐隐有上清正宗南岳天台派领袖的地位了。那么第二次进京的刘玄靖在会昌毁佛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旧唐书》《资治通鉴》《总胜集》等史料中记载互有矛盾,有的说他和赵归真一起极力鼓动李炎灭佛,有的则说他劝李炎要从长计较,最好是徐徐图之,千万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大规模灭佛,因为步子太大容易扯到——嗯要温柔点。
具体哪个记载才是事实,我们也只能通过各方面的史料小心分析,大胆求证了,我个人还是比较认同社科院学者雷闻的观点,就是劝李炎不应暴力毁佛。
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对赵归真很是损了一通,但却没有提到过刘玄靖,这是不是就意味着他和赵归真并不是一路人呢?刘玄靖的确在长安停留过很长的一段时间,也是皇帝的常客,而且他的身份和地位远远高于赵归真,要说灭佛和他一点关系都没有根本说不通,所以如果他和赵归真一起鼓动李炎对佛教动手,圆仁应该把他的名字放在赵归真前面才合理,肯定不会忘记把他也损上几句的。
另外,也可以从宣宗继位后对赵归真和刘玄靖的不同处置方式上看出一些问题来。
《旧唐书》等很多史书记载内容差不多,都是说宣宗诛杀了刘玄靖等十二人,乱棍打死了赵归真,但是综合一些其他史料考证得知,在宣宗继位的时候,刘玄靖已经离京回到了南岳。
最初的诏书也的确是要杀刘玄靖的,但由于他此时没在长安而逃过了一劫,重要的是宣宗很快就了解到他和赵归真等人的不同以后,也就赦免了他。
据《南岳小录》记载,宣宗继位五年后,852年,刘玄靖才在衡山过世的,所以,感觉他在这次毁佛事件中,的确是和赵归真有很大的不同。
大约也是在这一年,宣宗下诏严禁私度僧尼,所以很多史料称宣宗继位后开始崇佛,也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对了,还有就是着名诗人杜牧也是在这一年去世的,为什么要提杜牧呢,诸位应该都知道他那首“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吧?不知道当时道友们的语文老师讲这首古诗的时候是怎么讲的,我记得当时老师大概的意思是说杜牧通过对江南的美景的描写,表达自己对历史文化的感悟之情。老师的水平、学生的层次、历史背景的了解等诸多因素,决定了对这首古诗的理解,特别是杜牧生活的晚唐的敬宗、文宗、武宗时期的社会环境、佛教的兴衰及杜牧的人生经历,忽视任何一方面都可能造成对这首古诗的理解的偏颇。如果结合杜牧对梁武帝的评价,“到国灭饿死不闻悟”,或许可以体会一些杜牧对佛教、晚唐国运的忧虑和一个儒家的家国情怀吧。
当然,会昌毁佛事件背后,除了赵归真和刘玄靖以外,还有其他的道士的身影,就不再一一说了,主要是这几个道士的资料同样都不多,也过于散乱。但在整个会昌毁佛事件的前后,道教的影响绝对不可忽视,就算不是主要的、决定性的因素,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或者说是关键的助攻作用。
好了,李炎发动毁佛行动的原因、背景就大概交代完了,有些纯属个人观点,禁不起道友们拷问的,我这一说,您就一听吧。下一章就讲毁佛的具体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