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次禁佛运动中,三武一宗算是规模最大的四次,而唐武宗的灭佛无论是规模、影响,还是对佛教的打击程度来说都可以说是这四次中最大的一次,所以在《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大量史书均有详细记载,佛史中同样也有详细记载。那么这次毁佛具体有哪些影响呢?
首先,对于推动者来说,就是统治阶级或者说国家,增加了大量的土地和纳税人。据统计,会昌五年,全国纳税户共四百九十五万五千一百五十一户,这是安史之乱以后唐朝人口最多的时期,这是不是看得到的最直接的好处?
对于受害者来说呢,经过这次灭佛,造成的影响几乎是致命的。大量的寺庙遭废、经籍散佚,佛寺财产被剥夺,大量僧尼还俗,同时,佛教宗派因为失去了继续繁荣下去的客观条件,从此也由盛极而走向衰微了。
具体来说,首先,毁佛后全国的寺院数量仅余四成左右,拆毁后的寺庙和土地,当然包括里面的财富全部收归政府所有,财政创收效果显着。个人认为上一章给出的灭佛前统计数字和灭佛后统计的数字有误,道友们再看一下上一章的数据:毁佛前,会昌五年四月,全国有大的寺庙四千六百多座,招提、兰若四万多,总计有僧尼二十六万五百,毁佛后,会昌五年八月,共毁了大的寺庙四千六百多座,招提、兰若四万多,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这两组数字明显相同,如果按这个数据来说,佛教就是被连根拔起一锅端了。所以,这个四成左右还是有一定可信性,当然,这也是我通过对一些数字统计分析后推测而来的,主要是受到一些节度使或州镇皇权影响力度不大,毁佛执行力不强的因素影响,否则这一比例还应该会增加很多。无论如何,总比那个几乎是百分之百的灭佛率更靠谱一些吧。
其次就是人口,通过上一章可以知道,有幸被保留下来的寺庙所能收纳的僧尼数量也极其有限了,特别是还规定了上限,所以就有大量僧尼被强制还俗,不但增加了纳税、徭役的人口,客观上也减轻了人民供养僧尼的经济负担。当然了,也不是全部僧尼都老老实实下山种地上税,还有大量僧尼为了避祸远遁山林,千年前那可真的是地广人稀,处处是荒山野岭啊,随便往山里一钻,多少人都消化得掉。结果,这些逃避的僧尼最终形成了以山林为中心的新兴佛教势力,比如禅宗就是在那时候逐步完善了农、禅并重的禅修模式发展起来的,所以,这次毁佛实际上刺激了佛教的变革,催生出了一种新型的传播方式和发展路径。
另外,受了打击的佛教,为了重整河山,有幸被保留下来的佛寺和僧尼们,也学会了忍耐和低调,说得难听点就是不再趾高气扬了,学会夹起尾巴来做人——做和尚了。此时的和尚、尼姑们没有了大量的财富可供肆意挥霍了,得向往日都不屑一顾的底层阶级讨饭吃了,这反而推动了佛教的世俗化。比如在俗讲、变文、宝卷等里面增加了很多世俗的内容,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发展。
那么什么是“俗讲”呢,它实际上是和尚们把佛经通俗化以后,用说唱的方式讲给百姓听的一种形式。古代可没有电视、手机、网络啊,极度缺乏娱乐的时代,和尚们搞出这么个又唱又说的节目,一下子就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更主要的是那些晦涩深奥的佛理通俗化以后就能让普通人听明白了。后来还出现了一种街头表演的讲解方式,表演内容也从佛经延伸到更加通俗的历史故事,进一步推动了佛教的世俗化和影响力。
道友们都应该知道,历代文人学者,特别是有名气的,和佛寺来往密切的极多,这次毁佛也影响到了这些文人,至少没了混吃混喝,住宿打尖的地方了,也就少了很多灵感突现时的作品问世,所以对后世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叙事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据有些学者统计,武宗李炎毁佛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与佛教相关的文学作品数量明显收了个大阴线。
对于佛教的艺术、经籍来说这是一场浩劫无疑了,从而进入了衰落期,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同样受到了严重打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外文化交流。这一方面同样也有意外发生,虽然大量文本经书被毁,逼着僧人们参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