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真实的存在。
而权德舆的另一篇文章是任礼部尚书时所作的《吴尊师传》,里面却说吴筠是山东的儒士,拜在了潘师正门下,并得传正一道法。这就有意思了,新旧唐书中的吴筠传整体上就是参照权德舆的两篇文章而作的,却均称吴筠是潘师正的弟子,完全没有冯尊师的事了。
实际上更深入读一下权尚书的两篇文章,不难推算出,从时间上算,吴筠真的不太可能拜在潘师正门下的。潘师正是682年羽化,就算吴筠742年拜师,时间上还差着五六十年呢,当然了,也不能说绝对了,假如吴筠实际是寿一百一十多岁,那么是潘师正的弟子也是可能的,而且对于高道来说,一百多岁并不少见。细节就不再详细列举证据了,至于吴筠的师傅是谁就放下吧,以后有了进展再说。
总之吧,对于吴筠的生平,学者们还是以权德舆的两篇文章为主,虽然也有很大矛盾之处,不好说是权尚书不认真的问题还是后人传抄的问题吧,也没有比他更权威的了,所以新旧唐书也好,《洞霄图志》《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等也罢,大体上都是参照权德舆的两文而来的,所以参考价值有限。
在742年还有件事需要交代一下,因为和李白有关。这一年四月,李白从泰山观了日出,非常高兴,写下了《游泰山六首》,诗就不引用了,道友们可以自己找来赏析,这里的关键是其中有一首是盛赞玉真公主的。接着,爱旅游的李白一路南下到了会稽,然后就认识了吴筠,二人一见如故,吴筠整整招待李白住了一个夏天。当然了,李白和吴筠相处的时间上也有诸多的疑问,极可能是晚几年才发生的事,细节就不多说了,主要是二人的确有过一段密切交往的经历。
《旧唐书》中也同样记载了吴筠在天台剡中(今嵊州)招待李白,与一帮朋友喝酒写诗,然后还出诗集的事情。吴筠和李白交往的这段时间里,应该还有不少名人参加,所以他结交了很多名士文人,比如孔巢父等人,这些人嘛经常要弄个party、酒会什么的,自然免不了作些诗词歌赋相互品评,渐渐有些好作品就传进了京城,这无形中又增加了他的声望。
李隆基听说以后,一看这些文章写得真不错啊,于是就派人来请吴筠。先不说吴筠去皇帝那里干什么吧,这对李白冲击是不小的。诸位应该都知道李白在官场上一直很不如意,看着好朋友去见大boSS了,自己还是这样混迹江湖,心情还能好到哪去了?好朋友的心事吴筠也明白,所以临行前向李白拍着胸脯保证说:“兄弟啊,你这才华天下少有,等我见了皇帝一定好好保举你。”
李白也对吴筠此行充满了期待,于是就怀着希望沿大运河一路向北回到了山东老家,等待京城的好消息。大胆猜测一下,李白很可能托吴筠把《游泰山六首》带给玉真公主了,因为这事有前科了,道友们是否还记得前面讲到过,李白曾托元丹丘捎过《玉真仙人词》给玉真公主,再让人捎点诗就毫不奇怪了。
结果呢,吴筠很可能真的向李隆基推荐过李白,不久以后,李白就收到了皇帝的召见。临行前,李白高兴地写了首《南陵别儿童入京》,这一年,李白已42岁。当然,这个时间还是按照742年计算的,所以如果吴筠是在742年以后才与李白相识同游的话,那么李白742年进京的原因就不是吴筠的推荐之功,没准是玉真公主的努力。
总之,新、旧唐书中的吴筠、李白的本传中、文艺、文苑,以及《四库全书》等等文献中,吴筠也好,李白也罢,记载得时间总是对不上,当然了,二十四部正史中的错误多了去了,特别是时间节点上的疏漏尤其严重,不再讨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