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几本老庄,要不然和别人都聊不到一起。司马光说过:“窃见近岁公卿大夫好为高奇之论,喜诵老庄之言,出门见着个熟人,总得接着你探讨几句道可道,此风着实令人堪忧啊”。这种风气,逐渐蔓延到科举应试中,考生们都喜欢引用老庄作答,考官也喜欢看这些答卷。当然,最初的时候老庄并不在科举考试之内的,后来出题的考官都开始在老庄中找题目了。
1080年十月十六日,时任右街道录的张居善请示神宗说:“陛下,以后再招道官时,要适当严格一些,至少要考试《道德经》《灵宝度人经》和《南华经》这些经典经义,再口试科仪祝读,要不然一些混饭吃的都进来了,显得太不严肃了。”神宗一听主意不错,于是下诏宣布以后的道官招收要实行考试制度。这种考试制度的推出,一方面加强了官方对道教的控制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道教官办的背景,长远上看是更利于道教发展的。
再说几句神宗时期的佛教吧。上一章提到了二程就理上论反佛,之所以反佛而并没有针对道教,二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今日是释氏盛而道家萧索”。从前面列出的数据上可以看得出来,相比有几十万僧尼的佛教来说,道教这一两万人实在是显得太微不足道了,太可怜了,所以二程的矛头主要是对准了佛教,对于道教虽然也是贬多褒少,但还会偶尔给个好评,这里也就不再详细展开说了,简单说一下。
首先,二程对佛教了解是相当透彻的,因为他们曾经多次去寺庙里实地考察,“出入于释老者几十年”,与大德高僧们深入交谈,其学说中也吸收了一些佛学的内容,但儒释天然就存在不可调节的世界观,所以他们是排斥佛教的。
佛教构建的是虚幻的世界观,他们认为儒家常住的世界观是不合理的,而且在生灭变化观和人性上的观点同样有悖于儒学。儒家的忠孝仁义的封建伦理纲常又是建立在家国天下的基础上的,君臣父子是根基,佛教的出世,舍弃妻子、君父、世俗,脱离现实只为了追求自己超脱轮回成佛的那一套,是倡导三纲五常的儒家们所不能接受的,所以二程直接说“释氏之说,其归欺诈”,“禅家出世之说,如闭目不见鼻,然鼻自在”。
二程说佛教的自私自利的人生观是违背自然的,是违背天理的,佛教的很多理论前后不连贯甚至相互矛盾,哲学层面上,佛学又是只务上达而没有下学,如此种种吧,二程是在立足儒家的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对佛学加以深刻的批判,这种思想影响极为深远,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均在他们的思想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了唯心理学和唯心的心学体系,从此占据了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直到五四运动才被终结。
限于对佛学和儒学的脑容量的严重不足,这里只能讲些皮毛,深入的哲学层面的内容不是我能驾驭得了的,所以不再多讲了。
正是由于新儒学的兴起,到了百年以后的哲宗时期,也就是在大约1087年,官方正式下诏“考试官于经义、论、策通定去留,毋于老、列、庄子出题”,半年后再次下诏重申此命令,从此在华夏大地上儒学正式确立起了正统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