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入京记载也不详,由于他的入京时间关系到徽宗佞道的时间,所以很多学者也做过考证,我们这里不是搞学术研究,前后差几年就不管了。
总之林灵素凭借手段,在京城翻云覆雨,很快就在首都名声大噪,于是就成了徽宗的座上宾。林灵素本身还是有一定能力的,不过这些能力被他的善于奉迎、溜须拍马和吹牛皮等诸多优点所掩盖,总之是把徽宗搞得是头晕眼花,腿脚不利。比如徽宗常看他用符水治病,林灵素就会不经意间让徽宗听到有人说自己二三十年的老顽疾,就是喝了林仙师的符水就好了之类的话,这种江湖把戏自然瞒不过慧眼如炬的诸位道友,可徽宗却被骗得愈加宠信林灵素了,林灵素这个名字就是徽宗那时赐下来的,可谓是贵震一时。
每逢初七,徽宗还要请林灵素搞学术讲座,上自公卿,下至黎庶,“观者如堵”,“始化奉道”,徽宗亲笔给林灵素题字“玉真教主神霄凝神殿侍宸”,还给他发了一块特殊通行证,让他可以随时出入自己的皇宫。
1118年,徽宗赐林灵素“金门羽客”,加封“通真达灵元妙先生”,一通官职封下来,首都人都把他和宰相并列,称为“道家两府”,期间道教兴盛可以说是达到了巅峰,这也是林灵素对中国道教发展的一大贡献。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说宣和元年三月发大水,眼看都城被大水围着大家都发慌,徽宗就请林灵素施法把水退了。结果林灵素在城上又祭天,双祭地,水里龙王祭了,就是不见水退去,于是就回来找徽宗说:“陛下,这个水不退,不是说我法术不灵,而是天道不许我退。”
徽宗大惊:“那是因为什么?”
“这水是因为太子才来的,所以只有太子才能退。”林灵素显然是拿这事来暗指太子惹了上天,才发大水来以示惩戒。
于是徽宗命令太子去退水,果然太子四方上香,再一通拜,大水立刻后退了四丈,当天晚上完全退了,首都的全体百姓反倒是感谢太子的圣德。林灵素眼看没害成太子,于是借机上表乞骸骨,当然徽宗是不答应了。
但是对于这件事,多数史书上则是有另一种说法,说林灵素上城作法退水的时候,征调来的民夫们突然对他发动袭击,“役夫数千争举梃欲击杀之”,这样就让徽宗才发现了自己一直尊敬有加的林道长的真实面目,竟然遭人恨到了如此地步。
后来,林灵素又和太子争道,史书称他“恣横愈不悛,道遇皇太子弗敛避”,太子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哪能受得了这样的委屈,于是就跑来找老爹告状,徽宗是真有点火了。
实际上,目空一切的林灵素早就不拿徽宗的儿子们当一回事了。《宋史》记载他“出入呵引,至与诸王争道”,特别是对太子,就更有意见了,起因还得从林灵素鼓动徽宗限佛说起。由于一系列的限佛政策的推行,和尚们不敢把徽宗怎么样,于是就把林灵素恨上了。有一次,在太子赵桓的支持下,十几个胡僧和五台山的和尚道坚等人组团来挑战林灵素,结果林灵素大发神威,力败一干和尚,和尚们甘愿戴冠执简。就算是自己大获全胜,对于太子如此和他过不去,林灵素自然是很不满意了,借和太子争道找回点场子,也落了太子的面子,殊不知,人家是一家人,欺负自己的儿子,徽宗再糊涂也知道远近亲疏。
说到排佛,这里插一句,耶律楚材在《西游录》中也提到过林灵素排摈佛教的事,不过由于他是站在了道教的对立面上,所以说元恶林灵素“尚未敢革寺名为观名,改佛像为道像”,而有的学者称他是对这段历史的不了解,在后面讲全真教的时候再专门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与太子闹矛盾,加上退水被围攻等事件综合起来,凸显了林灵素的骄狂,徽宗也不喜欢这样的人。有些学者认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曾敏行的《独醒杂志》等史料中记载的一个假道人冒吕洞宾之名来访林灵素,并在观内墙上提诗,被有心人拿来宣扬取笑徽宗和林灵素也让徽宗很不爽,细节不多讲了。
总之,最后徽宗于1119年十一月(宣和元年)把林灵素训斥了一通后贬为太虚大夫,把他赶回了温州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