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完了明、清两代皇室对道教的态度,按惯例下面要讲一些主要的人物,接着清代皇帝的话题,先讲一讲几次提到过的王常月和娄近垣,这二人一个是全真道士,一个是正一道士,正好代表了南北两大正统道教门派的现状和未来。
就是在正统道教日益势微的严峻形势下,全真龙门派却出现过一次短暂的中兴,而这次中兴的主角,第七代律师王常月被后人称为“中兴之祖”。
姓名:王平,法名常月,号昆阳
籍贯:山西潞安长治县
出生时间:1594?
去世时间:1680
主要贡献:重整全真龙门戒律,中兴龙门
主要着作:《龙门心法》(又名《碧苑坛经》)、《钵鉴》《初真戒律》
据弟子闵一得(后面要单讲)在《金盖心灯·王昆阳律师传》里面说,王常月本名叫王平,家境还不错,父兄都是向道之人,没事的时候经常和一个叫做张麻衣的道士喝茶聊天。
有一次王平得了个怪病,幸好张麻衣显露了一手高深的道法把他治好了,随后张麻衣也离开不知所踪了。
由于受家庭熏陶,加上这次生病看到了道法的神奇,王平幼小的心灵中对道教充满了向往。等到十几岁能够自立以后,王平便迫不及待地离家寻找张麻衣,在他心目中,这位张麻衣就是一位得道高人,就是他未来的师傅。
这一找就不知道多少年,风霜雨雪,艰难险阻,王平丝毫没有动摇。
这一年王平来到了王屋山,忽然心有所感,果然在山中遇到了一位高人-龙门派第六代律师复阳子赵真嵩。
几年在江湖上行走,王平早已经不是当年纯真少年了,也知道了江湖上的各大门派及前辈名宿,当知道了赵真嵩的身份以后,自然知道这位的水平或地位并不在张麻衣之下,便诚心拜见,请求收入门墙。
事情自然不会这么简单,古人看重师徒关系甚至超过父子关系,双方都要非常慎重选择,面对莫名其妙出现就要拜师的王平,赵复阳非常坚决地说:“No,我们没有师徒的缘分,你下山去吧。”
王平却下定决心非要拜师,于是就在附近找了个山洞住了下来,饿了就去拣点松籽,渴了就喝口泉水,然后就守在赵复阳的门外,摆明了不收下我我就和你耗下去了。
转眼一个月过去了,本来以为没什么希望的王平忽然看到山下来了一个人,走近以后才发现竟然是苦寻几年没找到的张麻衣。原来张麻衣和赵复阳这二位本就是好友,而王麻衣算到王平前来拜师遇到麻烦,特意赶来成就这段师徒缘分。
在张麻衣的撮合下,赵复阳才算收下王平,并且给他起了法名常月,传下些全真经书,并语重心长地嘱咐说:“成道甚易,然亦甚难。必以苦行为先,种种外物,切须扫除。依律精持,潜心教典,体道德自然之元奥,探南华活泼之真机,方为稳当。汝大器当晚成。”
跟随赵复阳潜心学习了一段时间以后,王常月便下山四处云游,搜览三教经书,每遇高人便虚心求教。在外云游的八九年间,王常月拜访过二十多位名师,与五十多位同道探讨过道法,自觉有所收获,但总是找不到自己的道。
后来王常月听说湖北九宫山上异人很多,于是在崇祯元年(1628年)来到九宫山。开始时在山里转了好久也没有发现一个高人,这天已经来了九宫山的最深入,看到了一人独坐,走近才发现原来就是赵复阳,大喜。
赵真人是专门在这里等他的,问了问这十年是否有所收获,王常月说:“玄风颓敝,邪说流行,罹诸艰苦,徒增浩叹”。
赵复阳一听感觉时机已成,弟子心性、学问及道法也累积够了,眼界也锻炼出来了,可以交付大任给他了,便传下天仙大戒,说:“以前我们全真一脉就在单传秘授上吃了大亏,以至于道法不能广行,所以现在我们道门威仪在江湖上几乎没人知道了,更不用说我们的戒律了。重振全真的大任,以后就全靠你了。”
从此,王常月先是在华山隐修了几年,然后和师傅一样开始行走江湖,求仙问道,由于严于律己,兼之道法高深,逐渐在江湖上有了名气。
一晃二十多年,顺治十二年(1655年),王常月来到了北京,挂单在灵佑宫。听说祖庭白云观因战乱已荒败,便专程前去,也想瞻仰一下丘处机祖师的遗蜕,结果当真的看到龙门总坛破败不堪的样子时,心内五味杂陈,独怆然而涕下。
费了老大工夫,前前后后找了又找,终于在荒草掩没的一间破殿里王常月看到一个老道士。可怜这老道士瘦得都没人形了,二人略一攀谈,得知此道士姓俞,而且还没有道籍,仅是一个居士,相当于临时工,因为无父无母、无儿无女,还无家可归便住在了这里。王常月听得心里很不是滋味,堂堂北方第一大派,想当年是何等风光啊,如今祖庭的草都能埋人了,于是留下来自己封为方丈,决心重振龙门。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