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看看其中的佛学思想。
比如在解释“生死为一”的时候,陆西星就说“本来无物,何处生尘”,是不是很熟悉?对,这就是从《坛经》里那句着名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偈子来的,被陆西星拿来用“本体性空”讲体道的方式。
再比如《养生主》里那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此处陆西星用到了唐朝永嘉和尚的话来解释:“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他忙意识”。
再看陆西星在注解时儒学思想的运用。
比如在注《缮性》篇时,陆西星有这么一句话:“说到世道交丧,圣人之德隐,遂将隐字生下许多意思,与孟子‘所性分定,大行不加,穷居不损’意同,议论极醇无疵。”,这里用到了孟子的思想。
在注《秋水》篇时有一句是这么说的:“孟子曰:‘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难为言’”,同样出自孟子。
在注《刻意》篇时又说:“邵子有云:‘敢于世上明开眼,肯向世人浪皱眉?’二老千古疏放豪迈之气,于此亦可想矣。”这是提到了邵雍,邵雍的原话大概是:“敢于世上明开眼,肯向人间浪皱眉”。
其他引用《中庸》《诗经》《易经》《礼记》等等儒家思想的地方随处可见,不一一列举了。
至于以道解庄就不用再说了吧,如《参同契》《阴符经》《清静经》《大道歌》《黄庭经》等道家经典在注释的时候都出现过。陆西星说:“《南华》者,《道德经》之注疏也”,意思很明确,《庄子》就是注疏《道德经》的,这不但是陆西星对老子思想的继承,更是在抬高老子的地位。陆西星更注重从道德根源、性命理论的角度来理解和注解庄子,用《道德经》反过来解释庄子自然也是没有问题的。
对副墨研究后,有很多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简单列举几个:
相对儒学来说,在注解庄子的过程中陆西星用到了比较多的佛学思想,所以有学者说他是以佛解庄,佛道并释,“盖欲合老、释为一家”。有这种认识的学者同时还提出来,陆西星用了佛教的性空真体的思想去批判韩愈的伦理思想,意思是什么呢?陆西星对儒学有一定的不认同,而实际上陆西星是通过讲禅宗喝佛骂祖的来说明庄子批圣贤的,这是深层次的含义,哪里有瞧不起儒家的意思在里面。
有些学者还有一个观点,说在注解过程中,虽然陆西星用了大量儒家的术语、观点和思想在里面,但是他以道家的身份来注解庄子是非常明显的。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原因是陆西星在注解最重要的内七篇时,这种倾向表现得很明显。
也有学者提出来,之所以很多人对副墨中存在的一些相互矛盾的观点感觉不理解,根本原因是陆西星是对整个庄子加以注释的,而庄子本身就有问题,这无关陆西星的水平。他是在注解庄子,而不是完全自由发挥嘛。
还有大量的评价,这些观点合适与否不加评议,各有各的观点嘛。
在《南华真经副墨后序》中陆西星很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南华经》,道德之微言,性命之极致,三教之真诠,上乘之谛义也。”因此,有很多学者说陆西星是以儒家为底色,以道教本体为根本,以禅宗体认本体的方法 论来注解庄子的,本就是三教互用,还纠结他用的什么身份、是用的佛解还是儒解之类的问题意义不大。
人们对副墨的评价,主流还是相当认可的。重刊的时候,萧天石作序说:“斯着则确可为第一流解本,以其不但为“《庄子》通”也,且通于《易》《老》,尤能会通儒释旨要,彻内外各篇真诠……缘督守中,藏神守气,藏精守形,杜门而窍,返朴以全真,法自然之化,因阴阳之用,顺性命之理,通天人之数,为归根复命、圣功神化之坦途,亦长生久视、解脱逍遥之天枢,诚不失为道家一代宗师……”
就个人理解,从副墨中可以看到陆西星的三教互融已经达到了羚羊挂角、信手捻来的境界,还讨论他是儒是佛还是道的确不那么重要了。正如萧天石所说,副墨的质量在庄注中确实属于一流的,其根本不但有庄子、老子自身的层次已经是极高的原因在内,还有陆西星把二者通过道家的思想联系起来的原因,而这完全是一种极高的修为基础为支撑的。
接着看萧天石的评价:“盖陆子为东派之开祖,彻道德志本源,因阴阳之大顺,悟天地之枢机,入丹家之神室,又获深窥二氏之最上了义,自证真如,故其注斯经也,得能补偏救弊,去芜存真,发先贤之所未发,而匡历代解家之所未逮也。”
当时的首辅沈一贯也是庄子迷,在他的着作《庄子通序》中对陆西星也表达了相当高的敬仰:“余读《庄》三十年,颇有所会……既得陆长庚《副墨》,为之敛衽。”
自己家人对陆西星同样相当认同,侄子陆律在序中评价说:“自先生注出,而诸家注可尽废矣。”对自己叔叔这么赞,颇有点举贤不避亲的风骨。
清代高道傅金铨也曾作序说:“……文章德业,冠绝一时。其所着书,可谓‘黄河之水天上来’矣!”,不知道金庸小说里和现代网文里常用的那句“对某某敬仰之情,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这类的说法是不是出自这里。
对副墨认同的人还有很多,比如焦竑的《庄子翼》是以它为第一参考书,林云铭写《增注庄子因》时也大量借鉴了副墨,不胜枚举。
有这样一位学者特别提一下,近八九十年前他曾说陆西星是一个连举人都考不上的学渣,凭借看过的一两本佛经,勉强改编了一本小说,结果功力不足,写出来还到处是坑。这位学者是谁后面再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