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单只考一种,而是大致分为三部分,帖经、杂文和策问。
帖经,大致就是在规定的书中摘选一段默写,与那些填空题类似。
杂文,考诗词歌赋的写作水平。
策问,同样也是考一些政策的实施,或是对其的了解,近乎跟秀才科的类似,只不过相比如秀才科要简单很多。
明经科,简单来说就是考四书五经的内容,因为有迹可循,那些士子大多数也基本上对这些比较熟悉,因此这个科目一般录取的人数还是最多的。
不过明经科与其它的科目却不一样,他跟闯关极为类似,每次考试都有规定的题目,考生只有答对了第一道题,才能继续作答第二道题,只能依次进行。
至于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则十分的好分辩,单单从字面意思上就能看出来这几个科目与法律、书法、数学有关,所招的基本上也都是一些专业性非常高的人才。
与人们熟知的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这些相比,此时的唐朝只有发解试以及省试。
发解试,就是下面州县的考试,通过考试的人由州县的长官出具证明,而后便是具备了参加省试的资格。
这些考试尽管是在下面的州县进行,但当地州县必须将通过考试考生的试卷递交到长安,由朝廷审核以及备案。
这样也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下面人进行一些不为人知的交易。
通过下面州县考试的人,便需要在十一月之前赶到长安,而后将自己州县所出具的证明递交给朝廷审核,除此之外,还有将自己的“家庭信息”一一说明。
其中就有自己的姓名、年龄这些等基本信息,以及家中父母的信息,是否在朝中做官,有是何官职等等都要说明,可谓是极为的繁琐。
而审查这些信息的人那就更加的繁琐了,他们先要将这些考生的信息按照州县不同给分类,而后还要将这些信息发往他们所在的州县,以便确认信息是否属实。
总之行程十分的繁琐和缓慢。
待这一切都确定完了之后还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公示,在公示期间,如果被人举报或是发现有隐瞒的情况,那就是直接取消该考生的资格。
可以说处罚的力度非常之大。
这样待前期的准备工作全部结束,通常也已经到了来年的二三月份,这时省试才算是正式开始了。
而从十一月到来年的二三月,就已经是小半年过去了,这还只是单纯的在长安逗留的时间,如是在加上路上赶路的时间,基本上都是半年左右,甚至那些离的远的位置,就这样一来一回,参加个省试花掉一年时间也是有可能的。
这同样也是天下士子中,那些穷苦人家很少的一个原因,实在是所花费的时间太多了,而相比之下,一个成年男子利用这段时间不管是做农活、亦或是干其它一些别的事情,都可以给这个家庭创造一笔可观的收入。
甚至在有些时候,这份收入就能成为很多家庭的救命稻草。
这般情况不断的循环往复,也就导致了穷人一直穷,祖祖辈辈都难以摆脱这种困境。
中山王府。
最中央处书房内,王权宁正坐在一张檀木椅上,目光发散,一阵出神,很明显这就是在想些什么。
在王权宁面前的书桌上,一本外形异常精美的册子摆放,其上三个大字闪闪发光,璀璨夺目,这正是朝廷最新颁布的氏族志。
氏族志所记载的基本上都是关于各个氏族的来源、历史,也竞相的给各个氏族都排了一个序。
氏族志的制作其政治意义更加深远,算是皇权与那些传统氏族的一次激烈交锋。
要说这氏族志的制作其中还出现过一件非常有意思事。
起初,皇帝李世民是将这氏族志的制作,交给了当时任吏部尚书的高士廉主要负责。
而当时的高士廉已经年纪颇大,头发胡子也全都花白了,不过他对于李唐王朝还是十分的忠心,也正是如此,李世民这才将这件事交由他负责。
一连经过了数年时间,在高士廉几人的不懈努力下,氏族志也终于是修撰完成,不过待其将修撰完成的氏族志呈到李世民面前时,李世民只看了一眼,便大怒起来,甚至直接将那精美的氏族志完本直接扔到高士廉脚下,让其脸面大损。
尽管如此,但高士廉却依旧搞不清楚皇帝陛下为何生气,心中甚至还在思索着明明自己这已经检查了很多遍了,绝不会存在任何的纰漏。可眼前这种情况,陛下这是怎么了?
高士廉心中不明所以,不过也幸好,此刻的高士廉身旁,恰好房玄龄也来向李世民禀报工作。
看着自己身旁那满头白发、面容苍老的高士廉,房玄龄也是于心不忍,当即便上前几步将高士廉脚下的那本氏族志给捡了起来。
眼神只扫过一眼,房玄龄当即便发现了问题的所在。
只见在那氏族志上,排列第一的赫然是清河崔氏,紧随其后的是范阳卢氏、荥阳郑氏......
这些家族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皆位列五姓七望,至于唐朝的皇家李氏,则被排在了这七个氏族之后,位列第八。
房玄龄眼神示意了一下高士廉,并且还特意的用手点了点这氏族志上面的排序,饱含深意的同时,心中也在微微的惊叹。
要知道如今的高士廉已经是出任吏部尚书,权势极大,几乎是那几位宰相之外最有权势之人,可哪怕就是这样,他在面对那些高门士族时,还是不免主动的放低身段。
显然,这并不是由权势大小决定的,而是思想。
在这些老一辈的读书人心中,那些高门士族、特别是最上层的五姓七望永远都是他们这些人读书人需要仰视的,是他们读书人心中的圣地。
在面对这些大家族时,不由得会将对方高看几分,将自己放低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