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赐又对船坞管事勉力一番,这才召集众人讨论工坊集聚区的事。
“关于工坊集聚区,我先抛砖引玉一下:基于有些产业适合搬迁,有些产业确实不适合搬迁的考虑。
我认为,船坞与采沙厂都需要在江边,选址可以往江边考虑,江边还有个水陆运输的优势在。
第二点:尽量不要占用肥沃土地。
第三点:规模尽量要大,因为后续可能还会有其他工坊加入。
第四点:选址好后,再讨论集聚区内如何布置更为合理…”
工赐絮絮叨叨说了十几条,书记官在会议纪要中奋笔疾书。
工赐说完后,才让大家查漏补缺,提出不同意见。
由于都是第一次,工赐也不急于一时,资金要到“发布会”后才较为充裕,直到半夜时,也才选出了几个备选区块。
这办事效率还是有些慢,工赐原本还想拉着他们讨论申邑发展,还有船坞管事建造海船,和后续发展规划事宜…
目前正发展初期,各项需要抓的细节简直数不胜数,会议讨论又比较慢。
工赐为了让邑宰府形成这么一套会议模式,也耐着性子,刻意引导,不可操之过急。
若是未来邑宰府忙中出错,损失的可是他这个申候,受苦的可是申邑子民!
都已经是深夜了,工赐也只能暂且搁置,解散了众人。
申邑虽然不大,但这邑宰府近期一直忙着帮助百姓开垦荒地,一直没闲着。
工赐回到小院后还没睡,而是给孙武以及伍子胥写起了书信。
给孙武的内容则比较多了,因为他实在是眼馋那2万楚兵降卒。
若是仅仅为了建个水泥城墙,工赐还不至于上心到亲自操练那些人。
2万精兵呀,申邑目前都快是寡妇村了,最缺的就是男人呀。
而且这些降卒一旦想办法要了过来,申邑不仅能立马人口膨胀,其中还可挑选一些精锐,来操练水师。
大海可是蕴藏着无数财富呢。
楚人又不会效忠于吴王,工赐有的是办法将他们自身利益与申邑捆绑,更有利于隐蔽操作。
现在他最缺的不是钱财,而是人口。
强大压力下,工赐干劲十足,写完了给孙武,伍子胥的信件后,又提笔写起了规划。
主动表现也好,吹牛吸引吴国权贵也罢,亦或是资源整合,眼馋那2万降卒…
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变得更强!
一个人仅仅是靠练武的,就算花个十年八载,成了一流高手又如何?
强如大巫师,还不是落到他手中,进过一次水牢,被他拿捏过?
他要创造属于自己的势力。
梧氏积累以及招募的工匠,整合的工坊产业园,船坞以及未来水军的构想…
需要思想作为凝聚力,将这些人全部整合起来,收紧手指,握成拳头,才会更有威力。
工赐这些天经历很多,也想了很多,他需要一个进步的思想。
孙武的兵家,孔子的儒家,这些都还差点意思。
而工赐来到这个时代已经那么久了,始终没接触过的墨家,已然深深勾起了他的兴趣。
他跟人打听过,此时确实是有墨家的,只不过此时毫无凝聚力,且寂寂无名。
按照他模糊的印象,应该是战国时期,大约百家争鸣前后,由墨子创建的墨家。
现在才是春秋时期,墨家竟然就已然存在了,只不过还不为众人所知。
类似于平庸的三教九流,毫无名声。
墨家锯子,还是部分工匠的领袖,意为墨线所弹,必将锯开。
这个木匠的墨家,跟工赐印象中的学术派墨家,明显不是同一个。
同为打工人,甚至还不如那筏子帮名气大。
是工赐主动打听了好久才探听到的,他提过兼爱非攻试探时,那些匠人也表现得一无所知。
这将五指攥成拳头的一步,极为关键。
而思来想去,也只有学术派墨家的理念才是最符合工赐所需的。
若是能将此时的墨家攥进手里,稍加引导改造,衍生出学术思想,便是马上可以拿来套用的框架。
现在的墨家弱小,且毫无名气,而且只是类似于工匠公会…这对工赐来说,或许才是一件好事情!
据他打听到的有限情报来看,此时的墨家极为松散,主事人也并非是钜子称号,而是锯子…
主事人称锯子就可想而知,他们认为锯子,就等同于兵车,墨斗线就等同武器。
你非要问他们有啥核心思想,问就是锯开墨线,慢工出细活,找徒弟看品性,不然教会了徒弟饿死师傅…
那些木匠能跟你扯上半天经...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