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排名第一的国策就是收回燕云十六州,可惜不管事太祖、还是太宗的北伐都遭遇到了实实在在的失败。到后来澶渊之盟后,两国竟然进入了百年的友好时期,让人都忘了两国还有世仇。
不过在徽宗时候,白山黑水的女真人以摧枯拉朽之势向辽展开了进攻,把辽国的精锐基本打残,和平百年的大宋这时候看到收回燕云十六州的契机,于是撕毁和平百年的契约,通过登州渡海去辽东和女真人接触
金宋使臣频繁接触,至宣和二年(1120年),双方商定:金取辽中京大定府,宋取辽南京析津府,辽亡后,宋将原给辽之岁币转纳于金国,金同意将燕云十六州之地归宋朝
重合元年,宋金双方开始了正式的会盟。
金国虽然强大,但是缺少物资,这个时候北宋突然伸出援手,可谓是解决了金国的燃眉之急,可以更好的进攻辽国。
另一方面,北宋还可以在南面牵制辽国,这样一来可以极大的缓解自己的进攻压力算是一个好的结果吧。
可是双方结盟之后赵佶不出力,金国对辽国穷追猛打,北宋呢却一直在享受生活,于是金国就不满意了,派遣使者开始谴责北宋,赵佶无奈,只好派兵出征。
既然要派兵,徽宗第一个想到的还是童贯,命童贯以河北河东宣抚使,同时任命保静军节度使种师道为都统制(都统制是北宋后期,为了统一指挥出征的各路大军而设置的带有临时性质的武官职务,征战结束即撤销,相当于我们的战役总指挥一职)武泰军承宣使王禀、华州观察使杨可世为之副其收到命令后也是马不停蹄来到东京调兵遣将,他心目中第一个就是登州莱州节度使张信。之前他在打方腊时候的战力是有目共睹的。
第二调了大名府正兵马总管关胜
第三则是御营兵马指挥使呼延灼这三路大将
之后又选了鄜延路总管、泰宁军(兖州)和保信军(庐州)节度使刘延庆为他这一路都统,统领一共十五万大军,启程伐辽。
对于这次伐辽张信知道的,那是惨败,被人打成半残的辽国对付宋军时候,还能把宋军打败,可见这时候宋的军事实力如何,也是因为这次惨败让女真人知道了宋人的无能,也放开胆子南侵了。
这次张信手上不只是张定边一个大将了,通过红卡抽卡抽到了
三国魏国大将-张辽
统率力-93 武力-92 智力-78 政治-76 魅力-77
特殊技能:破胡:对付北方异族时候,部队作战能力提升30%
威震逍遥就(个人机能):统帅少于800人时候,部队属性提升30点,并增加威慑敌军效果,让敌军天然害怕。且降低死亡概率
出现条件:原是云中雁门节度使韩存保部将,韩存保因占不力被押解回京后,其被李肃招募岁了张信,现在为乡兵都头
张信点了两支部队出征
第一支部队-主将 张定边率领4营骑兵
部将:林冲 孙立 卞祥 徐宁
第二支部队-主将 李存贤率领步兵5营
部将:雷横 鲁智深 张辽 苏定 董澄
张信自己带两营亲兵:李逵的陷阵营和李嗣业的陌刀营
随行军师换成了:李儒 李谷
朱仝 凌振 率领辅兵营 4个营
家中留张辅坐镇。
宋宣和四年、辽保大二年、金天辅六年,三月初张信点齐了兵马出发去大名府与童贯大军汇合。
三月中,童贯汇集三军,开启了誓师大会
童贯:此次伐辽,各位当竭尽全力,到时候拿下这旷世奇功,陛下也会不吝赏赐的。
四月二十三日童贯到高阳关路地界,宣抚司就向辽国境内揭榜示众。
榜文
幽燕一方本为吾境,一旦陷没几二百年。 比(同彼)者汉蕃离心,内外变乱,旧主未灭(天祚帝还没有死),新君纂攘。 哀此良民重罹涂炭,当司(我宣抚使司)遵奉睿旨,统率重兵,巳次近边。
奉辞问罪,务在救民,不专杀戮,尔等各宜奋身早图归计。 有官者复还旧次、有田者复业如初。若能身率豪杰别立功效,即当优与官职,厚赐金帛;如能以一州一县来归者、即以其州县任之;如有豪杰以燕京来献,不拘(拘泥于)军兵百姓,虽未命官(虽不是官员)便与节度使、给钱十万贯、大宅一区。 惟在勉力,同心背虏,归汉永保安荣之乐,契丹诸蕃归顺亦与汉人一等。
已戒将士不得杀戮一夫,傥或昏迷不恭,当议别有措置。应契丹自来一切横敛悉皆除去。虽大兵入界,凡所须粮草及车牛脚价并不令燕人出备,仍免二年税赋。
看到这样的榜文,张信觉得非常可笑,你发一个榜文就想人家望风而降,人家方腊都不鸟你,换成人家辽国,一个常年把你按在地上摩擦的国家还会怕这个?与其这样你还不如告诉人家,你大辽已经不行了,我现在大宋十几万军队来了,如果不想被揍,赶紧过来抱住哥的大腿。
当军队到达河间府时候,突然停住了,也不知道为什么。
这天张信招李儒来问计,李儒说:盖河朔二百年未尝讲兵,一旦仓卒,责备颇难。某近闻易州军民万人延颈引兵以献城垒。又西兵未来,未敢出应,致彼复疑。。。。。。而且河朔将兵骄惰,不练阵敌军。军队长期处于和平时期,不加训练骄横懒惰不堪。 须之用百无一有。军需物资要什么没什么,其中军粮充其量只有帐面上的一半。
张信:哦~我军如何。
李儒:这个,我要问问法算,日常军队后期管理都是张之万来做,某不太熟
李儒得到张信的同意后,慌忙回自己的营帐,两个时辰后回到张信这里。
李儒:主上,我军因主上的新粮政策,军粮一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