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五年,九月壬戌,子正。
剑南道,西川,成都府,节度使府衙。
“报!”
突然高亢的一声府中通传的通报声,惊得张翊均和李德裕二人立时回身。从阁道一侧急急地窜进来一帅府通传,手持三羽木筒,单膝跪在凉亭下,将木筒高举过头顶,汇报道:“东川梓州急报!”
单羽木筒传达的往往都是事关地方民生赋税之事,双羽则可能事关地方军务,而三羽所象征的,只可能同朝廷相关。考虑到木筒传自剑南东川梓州,想是递出已是昨日申时左右的事了。
李德裕急忙出阁道下,接过木筒,拆开匆匆扫了一遍内中呈报。
“李公……呈报说的什么?”
“‘诏命已过汉州,想是壬戌午前,便将抵成都……’”李德裕平静地呼吸,看了眼张翊均的眉眼,轻轻地道:“敕使将至!”
辰正。
维州,兵营。
维州兵营设在内郭城墙墙根处,紧邻乙坊,同马厩距离极近,兵营里弥漫着浓重的马臭味,不少武卒都抱怨过这样遭天杀的设计。维州地势险要,不便于骑兵展开,唐军入城自然也没有带来很多战马,大多是运输物资的驮马。
杨综虽然身为果毅都尉,理论上可以不住兵营,住在城内由荒废的民宅改造的将宅,但是为了与兵同寝,也不例外地需要每夜忍受马臭味的熏陶。今日,一大早杨综便像往日一样被熏起来,起床,梳洗,穿戴甲衣齐整后,嘴里囫囵塞了块胡饼,便迈出兵营,带着两个武威军卒往刺史府的方向巡逻而去。
唐军于近几日对城内户籍做了全面排查,由于吐蕃在占领的西南唐土实行压迫统治,维州三县民生极为凋敝。有不少年轻力壮的百姓冒着被缚杀的风险逃到唐境,因此维州的数千百姓大多是老弱妇孺。行维州刺史虞藏俭虽然看起来不太靠谱,但是由于曾担任过华阴县尉,还算经验丰富,维州城内饥荒被平息后,秩序渐趋恢复的同时,商业也开始缓慢复苏,同州境内杂居僚人的关系也修复得不错。
城外吐蕃人安营扎寨,虎视眈眈,却迟迟不见动静,城防又荒废久矣,多段城墙早已破败。州府急缺人手,虞藏俭在招募了当地不少百姓用作当差的同时,唐军也不可避免地开始承担起重建内城,修复城防的工作。而杨综身为长官,自然要起到带头作用,这也是为什么他一大早便要前去刺史府分配任务的缘由。
杨综带兵巡视到州府平日里最为热闹的街巷上时,发现坊间百姓也都已开始了这一日的作息。这条街道横贯维州东西,沿着这条街一直走,便可出坊,进入彼时唐军入城时候走的南北向主干道,对面便是坐落在一废弃道观旁的刺史府所在的里坊。
青瓦白墙之间,随处可见突兀横出的飞檐。车马粼粼,商铺亦纷纷开张,店主将门前的旗帜高高竖起,清晨的朝阳普洒其上,竟映照得有些绚烂。街道两旁有当铺,有餐馆,有小茶楼,甚至在吐蕃治下严禁的酒肆,也如雨后春笋般一个个地冒了出来,怕都是私酿的。
杨综知道这一日恐怕不过是前一日的重复,便顿觉索然无味。倒是在这街巷间徜徉的同时,能让他浑身感觉到一丝兴味盎然。便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行进的步伐,想在这街巷里多呆一会儿。
“军爷,刚出锅的青波面,来尝尝不?”
一个年岁不过十四五的少年,因为天冷脸部有些潮红,正有些怯生生地问杨综一行,神色上却又满是质朴。
杨综回头瞅了眼跟在身后的两个军卒,看得出他们两个都没正经吃朝食,便笑着对少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