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裨女的地位。耶稣会兴办教育的目的也只是让传教士掌握必要的知识以论证上帝的存在——比如《几何原本》,最为精彩的地方就在于它严密的逻辑体系,传教士就把这种形式逻辑运用到宗教论证中,在传教士眼里,科学仅仅只是一种感悟上帝的手段。
一开始利马窦到中国只是为传教而传教,结果到处碰钉子,很不顺利。后来利马窦改变了策略,曲线传教——先向公众开放教堂的图书室、展示地图、宣传西方科技知识等,然后再伺机结交感兴趣的人,马上就改变了处境。利玛窦的行动不仅吸引了很多平民百姓,而且也招至大批中国士大夫的青睐,影响也越来越大。
利马窦到京城后发现,如果不向中国的士大夫阶层提供西方科技知识,相互交往就很不畅,因为中国的书生,信鬼的多,信神的少。
不得已,利马窦和徐光启开始翻译工作,介绍西方科学知识。
徐光启和利马窦在翻译《几何原本》的时候也备受关注的,在翻译的过程中,很多中国最高等级的官员和士大夫都参与进来研讨商量,如杨廷筠、李之藻、叶向高、冯应京、曹于汴、赵可怀、祝宰伯、吴大参这些人,看一看叶向高,就知道他们这些人的地位都是不低的。
当时,孙元化作为徐光启的学生,也来到京城,和传教士的关系不错,便入了天主教。
吴应熊知道,明朝是不排斥西学的,到崇祯九年,明朝官员士大夫入天主教者有一等大员14人,进士10人,举人11人,生员300人。崇祯十三年,明朝宫廷内及皇族宗室奉洗入教者有后妃3人,宫女50人,宦官40余人,皇族140余人。全国范围内入教的到明末估计可达四、五万人。可见,明末朝野上下已有相当浓厚的崇尚西学、西教的气氛。排斥西学,是满清二百多年闭关锁国的种下的毒瘤,至今余毒未了。
汤若望也知道,要想在中国传教成功,必须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字,并尊重中国人敬天、祭祖、祀孔的礼仪习俗,而“最善之法莫若以学术收揽人心”,他对吴应熊的到来抱有极大的善意——明朝在这时候绝对是一个泱泱大国,人口过亿,教徒发展潜力巨大。
吴应熊带了明帝朱慈烺为孙元化平反的诏书,孙元化官复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由其长子孙和鼎继承官位。
孙和鼎俯首在地,接了圣旨,痛哭流涕,说:“家父在天之灵,可安息了。多谢圣上。多谢吴丞相,不过,家父有遗言,孙家子孙不得为官。”
“没有让你做官,你们以后就帮我做事吧,我聘请你们当禁卫军的西洋火器顾问。大明军营是将你们父亲的学问发扬光大的好地方,将来,我们要为你们的父亲报仇,要满清鞑子血债血偿。”吴应熊说。
“家父生前教导我们忠于大明。要是能为大明驱除鞑虏,孙家后人死而后已。”孙和鼎慨然道。
“好,有你们这些忠义之人相助,大明必胜!”吴应熊道:“还有你,汤若望先生,承蒙不弃的话,继续主持京城的西洋炮厂的工作。你的工钱,不会少的。”“吴大人,我也给你准备了礼物。”汤若望给吴应熊准备了地球仪、望远镜、钟表等,这些原本都是教会拿来准备进献给皇帝的。
吴应熊愉快地接受了汤若望的礼物,问汤若望道:“根据朝廷兵部的记载,当年你们在京城炮厂造了二十门火炮,为何没有下文了?”
“生铁,吴大人懂么。因为你们的生铁不好,容易炸膛。”汤若望用生硬的中国话说。
“略懂。哦,原来大明火炮不行,是这个原因。你有办法改进么?”吴应熊点点头,问汤若望。
吴应熊知道,铁是近代工业之母,军工武器离不了,一旦生铁质量过关,这时代各种有趣的创新和发明其实都可以应用。比如想要制出近现代的弓弩出来,首要就是炼出更好的铁,弄出更好的木料。还有西洋火炮,其实明末近代意义的火炮已经成熟,可问题在于,由于炮身的铸铁工艺技术不过关,不但精度极差,射程也不如意,时不时还炸膛,有是还不如满清铁骑的射箭好用。而且明末火炮虽然有了应用,但是真正大规模的应用却没有真正铺展开。其中最大的难题,也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