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内乱,如何筹集军饷,解决财政危机。刘宗周对他的所作所为加以批评,崇祯龙颜大怒,传谕内阁,想加以重处。后来他又想,刘宗周素有清名,不妨放他一马,乐得一个能容直言的名声,刘宗周才得以平安过关,再次告病求归。
崇祯十五年,刘宗周被重新起用为左都御史。尽管刘宗周不太情愿复出,但君命难违,他还是去了。入朝后,刘宗周多次上疏,请崇祯革除弊政,以摆脱国家的危机。在《敬循职掌条列风纪之要以佐圣治疏》中,他提出“建道撰”、“贞法守”、“崇国体”、“清伏奸”、“惩官邪”、“饬吏治”等策略。
在关于西洋传教士汤若望的争论中,刘宗周的主张更暴露出当时儒学已经缺乏应变能力。崇祯帝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打算用汤若望制造火器,希望利用西洋的先进技术,解决内忧外患问题。如果崇祯此举能顺利进行,也许中国可以从此由冷兵器时代进入火器时代,并由兵器制造业引发一场工业革命,甚至中国近四百年的历史都要重写。但是,刘宗周坚决反对重用汤若望,更坚决反对制造火器。他说:“臣闻用兵之道,太上汤武之仁义,其次桓文之节制,下此非所论矣。”“今日不待人而恃器,国威所以愈顿也。”“火器终无益于成败之数。”他把汤若望看成异端之人,请崇祯“放还本国,以永绝异端之根。”他坚持“仁义”说,反对革新兵器,更拒绝接纳西洋的天主教。
崇祯帝急于求治,刘宗周却说先治心,崇祯帝要求才望之士,刘宗周却说操守第一;崇祯帝访问退敌弭寇之术,刘宗周却说仁义为本。故崇祯说他“愎拗偏迂”,又一次将他革了职。这一年刘宗周六十五岁,这是他第三次被革职。他在《与祁世培书》中说:“抱头南下,便无面目见江东父老。”
革职后,刘宗周继续进行学术活动,发挥“心诚”、“慎独”的学术思想,对宋明理学进行了总结,此时丞相吴应熊南渡主政,刘宗周又满怀热情来推销他的“慎独”思想,但他听吴应熊的言语,比崇祯皇帝还要求“实用”,他于是心灰意冷,站起来说:“丞相,先帝(指崇祯)之变,臣宜死;欲苟活之故,乃思烛火之躯报国也。今难以报国,乞归于山野。”
说实话,吴应熊对刘宗周还是很佩服的,他的学问虽然保守,但毕竟知行合一,历史上他效法伯夷叔齐绝食而终,私德也没什么亏欠,但是他的慎独学说,现在绝对不适合1644年的大明。
人各有所长,吴应熊知道大明现在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刘宗周虽素负清望,但毕竟只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学者、思想家,而不是一位运筹帷幄的政治家,不如将刘宗周从宦海漩涡之中解脱出来,让他把更多的时间投入讲学与著述之中,也算是成人之美,于是,吴应熊说:“刘大人既然要归,本丞相批准了,你就挂着左都御史官衔,饷银照发,回乡里著作讲学吧。君子慎独,于政治无益,但对个人修身来说,还是大有裨益的。”
“多谢丞相理解。”刘宗周知道吴应熊这么做,已经很给他面子了,赶紧谢恩。
这时,礼部侍郎钱谦益觉得自己受辱,也想以退为进,辞官回乡,这样还能博得个好名声,他也站起身说:“丞相既然看不上吾东林一党,钱某也就此归隐。”
“钱大人,刘大人很干净,他回乡本丞相多少觉得有点可惜。你以前犯下了滔天大罪,可没那么容易跑掉!”吴应熊厉声道。
“啊?钱某所犯何事?”钱谦益自诩为东林党的精神领袖,谦谦君子,见吴应熊这么一说,脸上严肃的神情不像开玩笑,额头上直冒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