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7年的初春,大明收复了台湾。与此同时,吴应熊采取征讨和招抚并用的策略,李自成、张献忠等流寇残余势力也剿灭得差不多了,遵义、夔州、茂州、荣昌、隆昌、富顺、内江、宝阳诸郡县的流寇全都平定,四川的局势逐渐安定下来。
而且经过三年的休养生息,西北农业也基本恢复,江南的工商业也得到长足发展,大明一派中兴之象。
这一年,虽然清军还在关外虎视眈眈,但此时有祖大寿镇守辽东,睿亲王多尔衮和肃亲王豪格两派势力矛盾已经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多尔衮下定决心要铲除豪格的势力,暂时无暇与大明争长短。而且大明文臣武将,人才济济,文有吴应熊、史可法、宋权等,武有平西王吴三桂、定西王唐通、镇南王姜瓖、镇西王白广恩、安南王郑芝龙,还有亦文亦武的郑成功等。多尔衮决定先搞定大清内部矛盾,他需要更大的权力,就先逼迫顺治皇帝加封他为皇叔父摄政王。
但是,大明内部此时也出现了君臣矛盾。1629年出生的朱慈烺,此时已经十八岁,到了完全亲政的年纪,此时大明的权力,却掌握在丞相吴应熊的手里。
吴应熊幕僚里的七十二贤人,有一半已经入朝为京官,而且他掌握了十万新禁军平西王吴三桂的军队也扩充到三十万,关宁军镇守辽东,军费开支占了大明的一半。
功高盖主、臣强君弱的情况,明帝朱慈烺和阿九公主没有说什么,但是手下一些御史大臣们不时会有非议,流言蜚语满天飞。
不巧的是,1647年,小冰河期的异常气候还没结束。那年京城的天气极其反常,大半年不见一滴雨,空气异常干燥,到了夏天,城里人一会不喝水喉咙就如火烧般难受,皮肤像要爆裂。
那天早上,吴应熊洗完脸,左眼皮就跳个不停,心里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中午,他接到了总督河南的左都督丁启睿的奏报,河南出现了吃的问题!一伙万人的饥民围攻开封府衙,地方官员派兵弹压暴民不力,急求支援!
“什么?又出现这么多饥饿的暴民?”丁启睿的人已经到了京城,吴应熊立即接见了他。
丁启睿乘上马车,直奔吴应熊在京城的相府。因为事发突然,没等管家通报,丁启睿急匆匆跑到吴应熊的书房。
丁启睿是相府的常客,管家见丁启睿面色焦急,没有阻拦。
书房的门没有关,吴应熊坐在桌前,埋头翻阅厚厚的一叠灾报。
丁启睿敲了敲开着的房门,瞅见吴应熊,用长袍的袖子擦拭了眼角的泪滴,语气哽咽,汇报道:“去年南方遭遇大暴雨,北方各省干旱,河南全省遭蝗灾,灾情之惨烈,两百年未见,千万农夫颗粒无收,老夫全力救灾,几乎耗尽国家粮仓,才稳住灾民。原本想今年老天爷会赏百姓一口饭吃,不想旱情和蝗灾变本加厉,保定以西,河间以南,旱蝗相乘,灾区甚广,灾民春间犹采苜蓿、榆叶、榆皮为食,继食槐柳叶,经年不见谷食者,十室而五,流亡转徙者,十室而三。河南全省灾区缺粮,现已无树皮草根可挖,数万饥民饿死,老夫深感心痛,不禁流泪!”
吴应熊听了丁启睿痛心的诉说,面色沉重,看来这个年代,农民还要看天吃饭,他对丁启睿说:“今年不只河南,山西、直隶、山东、陕西都遭遇了大灾,灾民过千万,皇上已经下了罪己诏,还命本丞相为钦差大臣,统筹全国钱粮,救济灾民。河南灾情严重,人口又众多,你把手头的事暂放,带我去实地查探灾情。祈愿老天爷能让灾民们熬过这个寒冬,不然,民为邦本,食为民天,天塌了,饥民必揭竿而起,天下必乱,重蹈李闯之大祸!你先连夜赶回开封稳住局势。”
丁启睿道:“人命关天,万事自当以赈灾为急,下官这就回去收拾东西。不,东西下官也不收拾了,马上就走。”
吴应熊去河南之前,安排好京城的事,然后跟阿九公主辞别。
阿九公主要求跟吴应熊一起去灾区,让《大明报》也为赈灾出一份力。
阿九公主和吴应熊从南京回到京城后,《新江南日报》的原班人马一起到了京城,扩大规模,更名《大明报》,变成了全国性的报纸。
“好吧,你们就派一些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