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丰州方面也觉得有必要搁一搁冷处理一下,不宜急于再和长风机器厂接触,所以陆为民这边才稍稍腾出一点时间来抓这项工作。
不讲面子,不捂盖子,不打棒子,不定调子,这是陆为民为《丰州社情》这本内刊的方向定的路子,连张建春也学会了这几句话,捡得特别顺溜。
作为一本要真实而深刻反映丰州地区七县市社情民意的内部刊物,这本《丰州社情》面向的对象就是全地区实职在岗的副处级以上干部,既然是要面向各级基层的领导干部,甚至可以说这本内刊还带有一定的保密性。
既然提到这样的高度,陆为民就觉得要把这本刊物办好,就不能像省里其他地市的那些泛泛而谈的刊物,他提出来这本刊物的内容唯一要求就是真实而深刻,至于说存在的问题能不能解决,怎么解决,谁来解决,什么时候解决,一概不管,只说现象,避免把这本刊物过分拔高,那样反而会让这本内刊成为众矢之的。
即便是这样陆为民也早就做好了受到攻讦和批评的思想准备,但陆为民不打算在这项工作上退缩,哪怕是为此付出一些代价,他觉得也值得。
“嗯,这样一看就要简练得多了,建春,记住一点,我们这不是代表领导针砭时事,而只是反应现象,最多也就是对现象成因进行有一些分析,不对问题该怎么处理提出意见,内容要真实细致,如果能够做到深刻更好,但是要简单一些,单纯一些,这本刊物受众都是咱们地区的副处级以上干部,他们都比我们有头脑有思想,当然清楚这些问题成因和解决办法,我们就是代表地委给他们一个提醒,仅此而已。”
这几个月下来,张建春已经对这个比自己年轻十来岁的科长心服口服了,让他有些不太明白的是这个家伙除了懂得相当多,啥工作都自来熟外,而且提出的一些新观点新想法简直让人叹为观止又不能不承认恰到好处。
像这本《丰州社情》陆为民当初提出来他自己要亲自抓这个刊物的编撰工作,张建春还以为这家伙是表面文章,这一拖几个月,陆为民这家伙楞生生硬是在百忙中还抽出时间来,把这件事情给捣腾起来了,科里人不够,就到阜头县一个乡镇广播站借了一个据说很招人讨厌的酸记者,再加上一个来实习的小姑娘,居然就开始大模大样的鼓捣起来了,而且还真的给折腾出来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东西。
创刊号只有三篇调研文章,一篇是针对全地区乃至全省全国农村都存在的农村基层乱摊派、乱集资问题进行的一个调查,主要是了解这些摊派和集资的起因来源和基层政权组织在这些工作上的做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带来的影响。
这篇命题最初并非是综合科这边提出来的,而是一个土记者带着他们老家的亲戚找来地委信访办反映问题,信访办的人也就简单做了登记就把他们打发走,引起了那位土记者的极大不满,于是在那里吵了起来,陆为民正好从那里走过,也不知道那位记者怎么就知晓了陆为民是夏力行秘书,跑上来一定要让陆为民评个理,这种情况下陆为民也不好一走了之,只好坐下来把这位记者和他的亲戚接待下来,花了两三个小时才算把情况弄清楚。
在了解了现在农村基层为了修路修沟而采取各种手段进行强行摊派钱物以及义务工情况相当普遍,而且也引起了不少事情这个情况后,陆为民突然觉得这应该是一个相当好的话题。
如今本来农业税和统提款对于农村农民来说就相当沉重,在加上地方上一方面为了迎合上级要求,一方面也是为了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就开始不断增加摊派和集资来完成乡村机耕道的改造,这也激起了本来就为种粮食赚不到钱甚至亏本的农民极大不满,此起彼伏的拒交事件层出不穷,还真有点解放前抗捐抗税的架势,这也成为地方基层上干群关系紧张的一个关键因素。
于是陆为民就把这个现象作为《丰州社情》的创刊号一号题材来做,而调查执笔人也就由科里的老笔杆子董如顺以及那个土记者和到科里实习的大学生小蒲组成采访调查小组来负责。
第二更来了,兄弟们,月票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