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民不聊生?
媛媛的疑惑没有持续多久,因为老公王勇直接就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了。
“张校长,咱们这里为什么会这么贫困啊?难道这么多年来就没人想过什么办法改变一下这里的状况吗?”
张世平沉默了,掏出烟递给王勇一只。结果却是被王勇掏出的软中华给惊到了,小心翼翼地点燃,轻轻地吸一口,吐出一股烟雾,一脸的满足。
之后才打开话匣子,将这里人生活为什么这么困难的原因一一道来。
原来,最主要的原因还真的是自然环境的问题。
这里气候干旱少雨,种庄稼几乎全部都是靠天吃饭。如果老天爷少下几场雨,地里就是绝收也不是没有过。至于减产,那几乎是年年都有的正常情况。
小女孩的样子在这里绝对是具有普遍性的,因为缺水,很多老人一辈子也没洗过几次澡。连喝水都困难,更不用说整天洗头,洗衣服了?
为此这里的人们都是尽量种植一些耐旱,成熟期短的作物,比如成熟期只有五十多天的荞麦就是这里主要种植的作物。
为了让家人生活的更幸福,这里的人大部分都是外出打工。可是因为自身没什么文化,只能是做一些最低等的工作,赚取那份虽然微薄但却是比在家里种地要好的多的工资。
而因为贫困,这里的孩子很少有能够上到高中毕业的,更不用说上大学。就是九年义务教育都有很多孩子没办法正常读完。反正也不可能上的起大学,还不如早点回家里干活,这就是这一地区大多数人的共识。
早早的就跟着村里人去天南海北的去打工,赚钱养家。之后就好像陷入怪圈,越没钱的人家的孩子越是无法读书上学,之后也就越是贫穷。
张校长说,他的一个老朋友是乡上初中的校长,他们学校大概有二百多人,如果把一个家庭年人均收入定位四百元(你没看错,真的是四百元。低的都发指了!),那么全校有十分之一的贫困生。
每年初中能招到一百多个学生,但是到三年后参加中考的最多只有五十个。而之后能继续上学读高中的可能连十个都没有。
在这里,中小学交不起杂费的贫困生能占学生总数的十分一还多,高中更是超过百分之三十!
这里初中孩子的辍学率都能达到百分之五(这还是官方的说法),而国家给出的规定是不超过百分之三。就这个辍学率,据说还是在附近几个县里算是比较好的!
王勇听到这里很有感触,一代大师余秋雨曾经说过,贫困的原因要在文化中找。放在如今这个慢慢地越来越科技化的世界。没有文化知识,正变越来越难以生存。
像改革开放初期那种只要肯干,敢干,总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事情绝对不会再有了。现代社会。对于知识的认识和更新换代越来越快,一步赶不上,可能就是一辈子的落后,再也赶不上来。
张校长又介绍起学校的情况。特别是学校老师大量流失的情况。他们学校原本有十八个老师,可是因为待遇太低,现在只剩下了八个。
有三个是找到机会去了其它省市的学校。还有两个干脆就转行干起了别的工作。至于剩下五人则是因为初中,高中老师同样的大量流失之后,被硬生生地拔高去教初中甚至是高中了。
可以想象,原本的小学老师,去教初中和高中的学生,那教育质量要是有保证才怪了!
可是,那又有什么办法?总不能没有老师吧?而一旦找到机会,现在的这些老师里面十个有九个肯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离开,选择更好的地方去生活。
张校长说了一个例子,就在这所学校,前年的时候有一个原本是正规师范专科毕业的老师,那可以说是这个学校最好的老师了。
结果人家在这里干了半年就受不了了,通过关系去了京城的一个山区县下面的学校。
在这里他所有的收入加在一起最多也就是一千元,而在那里,第一个月试用期就是三千块!三千块啊!
这还是待遇差的,乡上高中有一个数学老师,是我们这里仅有的几个省级特级教师。那教书教的好啊!连市里都有人知道他。这不,被一所市里的私立学校给挖走了。
刚到了市里,人家直接给解决了住房,涨了工资,还给家属解决了工作问题。这种待遇在本地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在这里只能靠感情留人。
前面说的那个小学老师所在的首都的那个县里,只有二十二万人口,可是一年的教育经费却高达一亿两三千万。而这里,全县三十六万人口,用于教育的投入只有仅仅不到四千万,还要面临经常被挪用的情况。
这就是差距啊!贫困地区和富裕地区的差距!尤其是这种差距现在还在不断地扩大着!(未完待续请搜索,小说更好更新更快!
ps:感谢书友蓝色迷恋,九天翔鹰,sunny54的月票打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