揆一仍幻想巴达维亚的荷兰人会派兵增援,拒绝投降。
五月二十八日,荷兰殖民当局得到荷军在赤嵌城战败和台湾城被围的消息后,匆忙拼凑了700名士兵、10艘军舰,由雅科布·考乌率领,经过38天航行,于七月十八日到达台湾海面。他们见明军的战船阵容雄壮,踌躇不前,加之风浪很大,在海上停留了将近一个月之后,才有5艘战船在台湾城附近海面碇泊,其中“厄克”号触礁沉没,船上士兵被明军俘虏。
郑成功从俘虏口中得知荷兰援军兵力情况后,加紧进行围城和打援部署。
七月二十一日,驻台湾荷军当局决定:用增援的舰船和士兵,把明军逐出台湾城市区,并击毁停泊在赤嵌城附近航道上的明军船只,以摆脱被围困境。
于是,荷军分水、陆两路向明军发起进攻。海上,荷舰企图迂回明军侧后,焚烧船只,反被明军包围。
“开炮!”郑水军隐蔽岸边,当敌舰闯入埋伏圈后,立即万炮齐发。
经过一小时激战,击毁荷舰两艘,俘获小艇三艘,使荷兰援军损失了一个艇长,一个尉官,一个护旗军曹和128名士兵,另有一些人负伤。
荷军其余舰船逃往巴达维亚,郑芝龙也没有派战舰追击。
陆上,荷军的进攻,同样遭到失败,死伤人数众多,此后,荷军再也不敢轻易与明军交战。
台湾城的荷军被围数月,军粮得不到补给,因而士气低落,不愿再战。
十月,揆一为了挽救行将灭亡的命运,派雅科布·考乌率领漂泊在海上的3艘战舰、2只小艇前去攻袭厦门,企图让大明水师撤退。
考乌不是傻子,他知道郑家海军的实力,他这几只小船,去福建只会送死,他心存畏惧,中途转舵驶往暹罗(今泰国),以后又逃回巴达维亚。
于是,荷军的企图完全落空了,士气更加低落,不少士兵力求活命,陆续向明军投降。
郑成功从俘虏中了解到荷军的上述情况后,决定把对荷军的封锁战术转为进攻,在对方从巴达维亚获得救兵之前,向热兰遮城堡的荷军发起猛烈攻击。
为此,明军增建了三座炮台,挖了许多壕沟,以遏制荷军的炮台。
第二年农历一月二十五日清晨,郑成功下令炮轰乌特利支圆堡。
在两个小时内,明军发射炮弹2500发,在该堡南部打开了一个缺口,当天,明军一拥而上,即占领了该堡。
明军居高临下,立即利用此堡改建炮台,向台湾城猛烈轰击。
荷军团守孤城,岌岌可危,揆一在城上督战,看到城防已被突破,手足无措。在这种情况下,郑成功派通事李仲入城劝降。
李仲对揆一说:“此地非尔所有,乃前太师练兵之所。今藩主前来,是复其故土。此处离尔国遥远,安能久乎?藩主动柔远之念,不忍加害,开尔一面:凡仓库不许擅用;其余尔等珍宝珠银私积,悉听载归。如若执迷不悟,明日环山海,悉有油薪磺柴积垒齐攻。船毁城破,悔之莫及。”
荷兰殖民评议会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形势及对策。台湾城被围已近9个月,荷军死伤1600余人,能参加战斗的士兵仅剩600百余人,且已弹尽粮绝,疾疫流行,形势已完全绝望。评议会认为:“如果继续战斗下去,可怕的命运将降临到每一个人头上,而这样坚持,对公司也没有什么好处。”
揆一走投无路,只得同意由评议会出面同郑成功谈判。经过会谈,揆一“愿罢兵约降,请乞归国”。
不久,荷兰驻台湾长官揆一签字投降。荷军交出了所有城堡、武器、物资,包括伤病员在内的约900名荷兰军民,最后由揆一率领,乘船带领荷兰人撤离台湾。
台湾光复的消息传到京城。对此,明朝的文武百官和老百姓们倒没太多关注,毕竟在他们的认知当中,此时的台湾跟一个荒岛没有多少区别,但吴应熊不一样,他知道台湾值得大明开发,以台湾为海军基地,征服南洋和日本就要容易得多。
荷兰人投降,台湾提前回到中国的怀抱,吴应熊高瞻远瞩,立即让明帝下旨,从福建和江浙一带移民一百万人去开垦台湾,并在台湾实行了类似西北的土地改革,还在台湾驻军五千人,台湾从此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并且,吴应熊兑现了自己的承诺,让明帝封郑芝龙为安南王,还大力褒奖郑成功的战绩,赐他姓朱,外称“国姓爷”。
求订阅支持正版
(本章完)